时间: 2025-04-30 18:24: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24:45
《相和歌辞·从军行三首》
作者:李约(唐代)
全诗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的战斗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感慨。画面中,戍楼高耸,鹰在塞外翱翔,长途跋涉的士兵常常要计算日子,写信回家。边境的生活让人失去了再见的希望,频繁的烽火与战斗让人心生惆怅。营地的柳树在烟雾中迷蒙,关口的榆树在春雪中显得孤寂。边城中多是老将,归乡的人少之又少。战斗的惨烈使得士兵们屡屡牺牲,年复一年,边境的尘土愈积愈厚。雕城的烽火时常点燃,战斗的声音伴随着尘土飞扬。游军在暗中藏匿汉旗,降骑则向敌人表明情义。霜降的时候,滮池显得格外浅薄,秋深时,太白山的月光却愈加明亮。嫖姚的虎视眈眈,不觉中请求增兵,形势愈发紧张。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李约,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仕途较为顺利。他的诗歌以描绘战争、边塞生活而著称,充满豪情壮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边塞,反映了唐代边疆的紧张局势和士兵的苦闷生活,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与对战争的无奈。
《相和歌辞·从军行三首》是李约对边疆生活的深刻描绘,诗中展现了士兵的艰难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开篇即以“乌垒天西戍”引入,画面引人入胜,表现出戍楼的威严与士兵的勇猛。诗中“路长须算日,书远每题年”一句,传达出士兵在漫漫长路中对时间的敏感和对家的思念。
随着诗句的深入,士兵们在战争中的孤独与无助愈发明显,尤其是“无复生还望,翻思未别前”表现了对归乡的渴望与无奈。诗中多次提到的“烽火”与“箭尽”则暗示着战争的残酷与频繁,营地的环境描写如“营柳和烟暮”让人感受到边境的萧条与战斗的紧迫。
整首诗充满了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渴望,展现出士兵在边疆的无奈与孤独,令人动容。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围绕战争与思乡的主题展开,表现了士兵在边疆的苦闷与对生存的渴望,传达了对和平的向往与对战争的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乌垒”指的是什么?
A. 山脉
B. 军营
C. 田地
答案:B
诗中哪个意象象征了士兵的孤独?
A. 烽火
B. 鹰姿
C. 柳
答案:C
诗人对战争的态度是:
A. 热衷
B. 无奈与思考
C. 忽视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出塞》与《从军行》均反映了边塞生活,但《出塞》更强调了边疆的壮丽与英勇,而《从军行》则更侧重于士兵的内心世界与思乡之情,形成鲜明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