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途中杂题六首

《途中杂题六首》

时间: 2025-05-04 00:59:47

诗句

异俗吁成怕,吾身行若何。

略人仍负担,祭鬼更鸣锣。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59:47

原文展示:

异俗吁成怕,吾身行若何。略人仍负担,祭鬼更鸣锣。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这异乡的风俗中,我感到害怕,我的行为该如何是好?即使掠夺他人,依然要承担重担,祭祀鬼神时更要敲响锣鼓。

注释: 字词注释:

  • 异俗:指不同于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
  • 吁成怕:感到害怕。
  • 略人:掠夺他人。
  • 负担:承担的重担。
  • 祭鬼:祭祀鬼神。
  • 鸣锣:敲响锣鼓。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明确提及典故,但“祭鬼更鸣锣”可能暗示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即在祭祀活动中敲锣打鼓以驱邪或祈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宋代中期著名诗人,与韩淲并称“二泉”。他的诗风格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此诗可能是在他游历异乡时所作,反映了他在陌生环境中的感受和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赵蕃游历或迁居到某个风俗迥异的地方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异乡风俗的陌生感和内心的恐惧,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异乡的复杂情感。首句“异俗吁成怕”直接表达了诗人在陌生风俗面前的恐惧感,这种恐惧不仅来自外在的风俗差异,更来自内心的不安和迷茫。后三句则通过“略人仍负担”和“祭鬼更鸣锣”两个具体场景,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内心冲突和外在压力。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具体的意象和动作,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和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异俗吁成怕”:诗人直接表达了对异乡风俗的恐惧,这种恐惧可能源于对未知的害怕和对自身安全的担忧。
  • “吾身行若何”:诗人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在异乡应如何自处。
  • “略人仍负担”:即使采取掠夺他人的行为,诗人依然感到内心的重担,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道德挣扎。
  • “祭鬼更鸣锣”:在祭祀鬼神时敲锣打鼓,这一场景可能象征着诗人试图通过外在的仪式来寻求内心的安宁。

修辞手法:

  • 比喻:“略人仍负担”中的“负担”比喻内心的重压和道德的负担。
  • 象征:“祭鬼更鸣锣”中的“鸣锣”象征着通过外在的仪式来寻求内心的解脱。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诗人在异乡的恐惧和内心的挣扎。通过对外在风俗和内心感受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未知的恐惧、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以及对内心安宁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异俗:象征着陌生和未知。
  • 负担:象征着内心的重压和道德的负担。
  • 鸣锣:象征着通过外在的仪式来寻求内心的解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异俗”指的是什么? A. 诗人家乡的风俗 B. 不同于诗人家乡的风俗 C. 诗人喜欢的风俗 答案:B

  2. “略人仍负担”中的“负担”象征着什么? A. 物质的重压 B. 内心的重压和道德的负担 C. 外在的压力 答案:B

  3. “祭鬼更鸣锣”中的“鸣锣”象征着什么? A. 驱邪 B. 祈福 C. 通过外在的仪式来寻求内心的解脱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韩淲的《涧泉日记》
  •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诗词对比:

  • 赵蕃的《途中杂题六首》与韩淲的《涧泉日记》都反映了诗人在异乡的感受和思考,但赵蕃的诗更侧重于内心的恐惧和挣扎,而韩淲的诗则更多地描绘了自然风光和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赵蕃诗集》
  • 《宋代诗人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题王尉半竹 次韵所居龙池巷 山行 陈帐管尊公挽诗 出居十六咏·雪林 海棠 贺新郎 别吴侍郎吴时闲居,数夕前梦枯梅成 其一 林,一枝独秀 送留圯父寺簿粹严 湖上 墐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丧的成语 桀逆放恣 秤铊虽小压千斤 知足无求 椽子 行字旁的字 爱资哈尔大学 灭虢取虞 示字旁的字 磊落飒爽 斟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一得之愚 包含弼的词语有哪些 鬯字旁的字 止字旁的字 茔树 直入云霄 包含退的成语 生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