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8:41: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8:41:01
庴阳有高士,生产不曾治。
何以遗妻子,鹿门有深期。
籍籍齿牙论,龙凤名诸儿。
诸葛拜床下,可是圯桥师?
在庴阳(一个地方)有位高士,他一生不曾从事农耕。
他留给妻儿的是什么呢?鹿门(传说中的隐居地)有深远的期盼。
那些饱读诗书的人,讨论着龙凤的名声,仿佛在为孩子们命名。
诸葛亮(历史人物)曾经在床下拜师,这难道就是圯桥(地名)的师傅?
杨维桢(1280-1355),元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而著称。他的诗作多关注历史、哲学及个人的情感体验。
此诗写于元代,正值朝代更替之际,社会动荡,士人多归隐于山林,以求自我修养。诗人通过对古代隐士的描绘,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薄。
《览古四十二首 其十八》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诗中通过对高士的描写,传达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诗的开头提到“庴阳有高士”,引入一个理想化的人物形象,他远离世俗的纷扰,选择隐居生活,这种选择体现了诗人对高尚人格的向往。
接着,诗人提出“何以遗妻子,鹿门有深期”,引发读者对隐士生活的反思,隐士虽然选择了隐居,但对家庭的责任和对未来的期盼仍然是值得思考的。这里的“鹿门”不仅是隐居的象征,也代表着一种理想的归宿。
在后面的部分,诗人提到“籍籍齿牙论”,指代那些在社会上讨论名声的人,似乎在对比高士的清修与世俗的喧嚣,表现出对世俗名利的鄙视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最后提到“诸葛拜床下”,用诸葛亮的典故强调学习的谦卑和对师长的尊重,暗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追求真理和智慧是永恒的主题。
整首诗在哲理的层面上探讨了隐士的选择、家庭责任与个人追求之间的矛盾,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探讨了隐士生活的价值、家庭责任与个人理想的冲突,表达了对内心宁静与智慧追求的向往,反映了元代士人对理想生活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高士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a) 农耕
b) 仕途
c) 隐居
“鹿门”象征着什么?
a) 世俗名利
b) 理想的归宿
c) 家庭责任
诗中提到的诸葛亮在追求什么?
a) 名声
b) 财富
c) 智慧
《山居秋暝》与《览古四十二首 其十八》均表达了对自然与隐居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而杨维桢则更侧重于哲理思考和人生态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