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4:31: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4:31:21
梅尧臣的《和孙端叟蚕首十五首·蚕槌》原文如下:
三月将扫蚕,蚕妾具其器。
丘植先左扌右得去彳括,辟室亦涂塈。
众材疏以成,多薄所得寄。
拾老归簇时,应无惭弃置。
在三月即将开始蚕的养殖,蚕女们已经准备好了工具。
丘陵的植被先左手右手地去除杂草,开辟的房间也被涂抹得干净。
各种材料稀疏地聚合在一起,得到的物质虽然薄弱,却寄托着希望。
当老蚕回归成群时,应该不会感到羞愧于被遗弃。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香溪,晚号梅溪,宋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以诗歌著称,尤其善于描写自然和农事,作品多有田园风格,关注社会和生活,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精神。
《和孙端叟蚕首十五首·蚕槌》是梅尧臣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以及对养蚕业的关注。此诗表现了对劳动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首诗通过描绘蚕的养殖过程,展现了农民在春天即将来临之际的忙碌与希望。诗中“蚕妾具其器”的描写,透露出蚕女对即将到来的养蚕季节的准备和期待;而“丘植先左扌右得去彳括”,则表现了农村劳动者在自然环境中与生俱来的智慧与辛勤。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对自然和谐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特别是对“众材疏以成”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在艰苦条件下积累小成就的珍贵,这种精神在后来的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三月将扫蚕,蚕妾具其器。”
描述了三月的到来,农民们准备开始养蚕,展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
“丘植先左扌右得去彳括,辟室亦涂塈。”
表现了农民辛勤的劳动,左手右手协作,清理杂草,为蚕创造良好的环境。
“众材疏以成,多薄所得寄。”
各种材料虽然稀疏,却是希望的寄托,体现了对未来的期待。
“拾老归簇时,应无惭弃置。”
回归的老蚕不必感到羞愧,强调了生命的延续和价值。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表现了农民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对生活的希望。它不仅仅是一首描写农事的诗,更是对勤劳和希望的赞美。
诗中提到的“蚕妾”是指什么?
A. 养蚕的女子
B. 蚕的种类
C. 蚕的食物
答案:A
“众材疏以成”指的是?
A. 收集材料的过程
B. 材料的稀疏聚合
C. 材料的丰富
答案:B
诗歌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A. 对自然的描绘
B. 对农业的重视与希望
C.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B
梅尧臣的《蚕槌》与杜甫的《春望》均反映了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但梅尧臣更侧重于具体的农业生产,而杜甫则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下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