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十七夜对月

《十七夜对月》

时间: 2025-08-09 08:37:24

诗句

岂意中天月,翻于此夜看。

山从一更吐,秋已半楼残。

渐觉清辉减,谁怜瘦影寒。

怀人心正切,不敢再凭栏。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9 08:37:24

原文展示:

岂意中天月,翻于此夜看。
山从一更吐,秋已半楼残。
渐觉清辉减,谁怜瘦影寒。
怀人心正切,不敢再凭栏。

白话文翻译:

怎料这高空中的明月,今夜竟在我眼前浮现。
山景在更深时分吐露,秋色已在半夜时分凋残。
渐渐地感觉到清辉在减弱,谁会怜惜我这瘦弱的影子寒冷。
我心中思念着那个人,心情正切,却不敢再靠在栏杆上。

注释:

  • 岂意:意想不到。
  • 中天:天空的正中,指高空。
  • 山从一更吐:指山在夜深时分显现轮廓,"一更"是夜里11点至1点的时间。
  • 秋已半楼残:秋天的夜已过半,意指夜晚的景色和气氛。
  • 渐觉清辉减:渐渐感觉到月光的亮度在减弱。
  • 谁怜瘦影寒:没有人来怜惜我这冷清的孤影。
  • 怀人心正切:心中对人的思念正浓,情感切切。
  • 不敢再凭栏:不敢再倚靠在栏杆上,表达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师范,生平事迹不详,生活于清代,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细腻且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十七夜对月》创作于秋夜,诗人被明月的清辉所吸引,但又因思念亲人而感到孤独和忧伤。这种情感在秋夜的静谧中愈加显得沉重。

诗歌鉴赏:

《十七夜对月》是一首典型的清代诗作,作者通过描绘秋夜的月色,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思念之情。开篇以“岂意中天月”引入,意外的月亮映入眼帘,带来了一种突如其来的惊喜。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逐渐感受到夜色的深邃和孤独,山的轮廓在夜深时显露,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秋天的凋零。

“渐觉清辉减”一句,不仅道出了月光的渐弱,更隐喻着诗人内心的忧伤与无奈。诗人在此刻感受到自己的影子显得孤独而寒冷,似乎在宣泄对远方人的思念与渴望。最后两句“怀人心正切,不敢再凭栏”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所思之人的深切怀念,但又因内心的重压而不敢再靠近,流露出一种强烈的孤独感。这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展现了诗人对月亮的依赖与对人情的渴望,描绘了一幅孤独而美丽的秋夜图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岂意中天月,翻于此夜看

    • 意外的高空明月在今夜映入眼帘,带来了一种惊喜。
  2. 山从一更吐,秋已半楼残

    • 夜深时山的影子显露,秋天的气息已在半夜时分显出萧瑟。
  3. 渐觉清辉减,谁怜瘦影寒

    • 渐渐感觉到月光在减弱,谁来怜惜我这孤独的身影呢?
  4. 怀人心正切,不敢再凭栏

    • 我对远方人的思念正浓,却因孤独而不敢再倚靠栏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清辉,增加了诗的意境。
  • 拟人:月亮似乎有生命,能够引起诗人的情感波动。
  • 对仗:诗中“怀人心正切”与“不敢再凭栏”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孤独、思念和自然的变迁展开,表达了诗人在秋夜对明月的依恋以及对远方人的深切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着思念与孤独,是诗人情感寄托的对象。
  • 秋夜:代表着凋零与萧瑟,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悲凉的氛围。
  • :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化,亦是孤独的背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岂意中天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惊喜
    B. 悲伤
    C. 愤怒

  2. 诗中“怀人心正切”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A. 失落
    B. 思念
    C. 开心

  3. 诗的整体情感基调是? A. 喜悦
    B. 孤独与思念
    C. 愤懑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描写了月亮和思乡之情,但《静夜思》更直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而《十七夜对月》中则更多地融入了孤独的情感体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文网》
  • 《清代诗人研究》

相关查询

潭溪十咏·悠然堂 论俗十二首 约致明入开善不至二首 题大义泉 入白水次韵刘漫其诗 夜坐 梦仙谣 梦如愚珙 原仲温其彦藻彦符致明集敝庐 安仁道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隹字旁的字 衣单食缺 矢字旁的字 兵马不动,粮草先行 身字旁的字 音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漫谈 严严翼翼 观象台 见利忘危 五邦 水陆俱备 见字旁的字 巾字旁的字 分撇 时下 包含枘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