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1:05: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1:05:24
岂意中天月,翻于此夜看。
山从一更吐,秋已半楼残。
渐觉清辉减,谁怜瘦影寒。
怀人心正切,不敢再凭栏。
怎料这高空中的明月,今夜竟在我眼前浮现。
山景在更深时分吐露,秋色已在半夜时分凋残。
渐渐地感觉到清辉在减弱,谁会怜惜我这瘦弱的影子寒冷。
我心中思念着那个人,心情正切,却不敢再靠在栏杆上。
师范,生平事迹不详,生活于清代,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细腻且情感真挚。
《十七夜对月》创作于秋夜,诗人被明月的清辉所吸引,但又因思念亲人而感到孤独和忧伤。这种情感在秋夜的静谧中愈加显得沉重。
《十七夜对月》是一首典型的清代诗作,作者通过描绘秋夜的月色,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思念之情。开篇以“岂意中天月”引入,意外的月亮映入眼帘,带来了一种突如其来的惊喜。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逐渐感受到夜色的深邃和孤独,山的轮廓在夜深时显露,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秋天的凋零。
“渐觉清辉减”一句,不仅道出了月光的渐弱,更隐喻着诗人内心的忧伤与无奈。诗人在此刻感受到自己的影子显得孤独而寒冷,似乎在宣泄对远方人的思念与渴望。最后两句“怀人心正切,不敢再凭栏”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所思之人的深切怀念,但又因内心的重压而不敢再靠近,流露出一种强烈的孤独感。这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展现了诗人对月亮的依赖与对人情的渴望,描绘了一幅孤独而美丽的秋夜图景。
岂意中天月,翻于此夜看:
山从一更吐,秋已半楼残:
渐觉清辉减,谁怜瘦影寒:
怀人心正切,不敢再凭栏:
整首诗围绕孤独、思念和自然的变迁展开,表达了诗人在秋夜对明月的依恋以及对远方人的深切思念。
诗中“岂意中天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惊喜
B. 悲伤
C. 愤怒
诗中“怀人心正切”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A. 失落
B. 思念
C. 开心
诗的整体情感基调是?
A. 喜悦
B. 孤独与思念
C. 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