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4:41: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4:41:04
高阳台 唐山地震,避难于北京西郊而作
作者: 苏渊雷 〔近代〕
暑气初收,蝉声乍歇,重来恰又秋阴。
曾几何时,长安旅梦频惊。
驱车迤逦长杨道,隐红墙栋宇沉沉。
太无端地坼鳌翻,水咽龙吟。
蓬莱几度知清浅,有蚊虻过眼,荧惑飞星。
翠挹西山,闭门废登临。
怀人忆旧浑无绪,更清游俊约难寻。
莫凭栏,一抹斜阳,万叠愁心。
在暑气刚刚减退的时候,蝉声突然停止,秋天的阴云又重新笼罩。
曾经的长安梦境频频惊扰。
我驱车沿着长杨道蜿蜒前行,看到红墙和沉沉的建筑。
大海无缘无故地翻腾,水面发出龙吟的声音。
蓬莱几度清浅的水面,眼前飞过蚊虻,天上划过流星。
翠绿的西山映入眼帘,闭门而不再登临。
思念朋友,回忆往昔却毫无头绪,更别说清游时的约定难以寻觅。
不要凭栏而立,夕阳斜照,愁绪如山。
苏渊雷(1874-1925),字秉文,号雨石,晚号濠洲,广东东莞人,近现代著名诗人、学者。苏渊雷在诗词创作上,常运用传统的诗词形式,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这首《高阳台》是苏渊雷在唐山地震后,避难于北京西郊时所作。地震带来的灾难与恐惧,引发了诗人对人生和故乡的深刻思考,诗中流露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
《高阳台》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唐山地震后避难期间的复杂情感。诗的开头用“暑气初收,蝉声乍歇”描绘出初秋的氛围,给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忧伤的感觉。紧接着,诗人以“长安旅梦频惊”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过去美好回忆的追寻。长安作为古都,象征着繁华与安宁,而诗人在灾难面前的无助和痛苦则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驱车迤逦长杨道,隐红墙栋宇沉沉”,诗人勾勒出避难路上的景象,红墙和沉沉的建筑似乎在暗示着对生活重担的感慨。接下来的“太无端地坼鳌翻,水咽龙吟”,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出内心深处的焦虑与不安。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次分明,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有对亲人朋友的怀念。最后的“莫凭栏,一抹斜阳,万叠愁心”充满了哲理,暗示着人生的无常与忧伤。诗人在夕阳下的孤独与思考,深刻揭示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和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美好旧时光的追忆,以及在灾难面前的无奈与愁苦。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中提到“长安旅梦频惊”的意思是指:
A. 对长安的美好回忆
B. 对长安的梦境常常被打扰
C. 对长安的失落感
D. 对长安的向往
“水咽龙吟”这一句表现了:
A. 自然的宁静
B. 心中无尽的愁苦
C. 自然的动荡与不安
D. 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诗人在闭门时的心情是:
A. 忧伤与孤独
B. 轻松与愉快
C. 开心与满足
D. 冷漠与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