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51: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51:56
高阳台 平山堂下废园
作者: 黄燮清
酒国寒深,箫楼梦远,平芜绿过危廊。
翠减红疏,知他几阅星霜。
黄金销尽繁华歇,有流莺代诉荒凉。
漫思量。罗袂珠帘,一例斜阳。
烟花休忆南朝事,便寻常池馆,也历沧桑。
蝴蝶飞来,犹怜往日衣香。
东风自觉无聊甚,到春来懒上垂杨。
最心伤。月里歌声,都在邻墙。
在寒冷的酒国里,箫声遥远,梦境也随之远去;平坦的芜草绿意,铺过了高高的廊子。
翠绿的树木逐渐减少,红花也变得稀疏,不知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霜。
繁华的黄金早已消逝,只有流莺在诉说着这荒凉的境地。
我漫无目的地思索,轻纱的衣袂,珠帘一同映照着斜阳。
烟花不再回忆南朝的往事,即使是那些寻常的池馆,也经历了风雨沧桑。
蝴蝶飞来,依然怜惜往日的衣香。
东风自觉无聊,到了春天懒得去垂杨。
我心中最为伤感的是,月亮里的歌声,都在隔壁的墙上回响。
黄燮清(1799年-1870年),字子美,号晨曦,清代著名诗人,擅长词、曲,尤以咏怀、咏物见长。他的诗词具有浓厚的抒情风格,常常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高阳台 平山堂下废园》创作于清代的一个废园中,诗人通过对身边环境的观察,表达了对过去繁华的怀念与现实的无奈。此时,社会动荡,个人感慨与忧伤交织,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失落。
这首诗通过描绘废园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繁华的追忆与对现状的无奈。开篇的“酒国寒深,箫楼梦远”,营造出一种冷清而孤寂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繁华的消逝。接着,通过“平芜绿过危廊”描绘出荒凉之美,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诗中“黄金销尽繁华歇”的句子,直观地揭示了富贵的消逝,流莺的悲鸣更是增添了几分凄凉。
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蝴蝶飞来,犹怜往日衣香”反映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蝴蝶象征着自由与美,但它的到来却是对过往的唤醒与伤感。最后一句“月里歌声,都在邻墙”,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似乎在诉说着隔壁的欢乐与自己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过去繁华生活的怀念与现实的无奈,借助自然景象和生活细节,展现了个人情感的深邃与复杂。
诗中提到的“酒国”象征什么?
A. 贫穷
B. 繁华
C. 自然
“黄金销尽繁华歇”中的“黄金”指的是什么?
A. 财富
B. 时间
C. 美好回忆
诗人对过去的态度是?
A. 怀念与惋惜
B. 绝望
C. 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