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1:31: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1:31:07
即事三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陌上鸣钲夜向晨,
缀行花锦照城闉。
湔裙未免多游女,
舍耒深忧有惰民。
史载孝娥今列祀,
骚云帝子没为神。
腊傩固匪儒家法,
居鲁安能异鲁人。
全诗翻译:
夜幕降临,陌生的地方响起了锣鼓声,直至清晨。五彩斑斓的花朵装点着城墙。那些刚洗过裙子的游女,似乎难免要在这里流连;而那些抛弃农具的人,却深感忧虑,成为懒惰的百姓。
史书上记载的孝女如今被供奉为神明,骚体诗中的帝子早已化为神灵。腊月的傩舞并非儒家所规範,居住在鲁国的人,又怎能与鲁国人相异?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景夔,号白云,晚号天池山人,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及文学家。他的诗风以豪放、清新见长,常常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日常的观察与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生以及文化传承的困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懒惰现象的忧虑。
刘克庄的《即事三首》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忧虑的社会场景。首联“陌上鸣钲夜向晨”,通过锣鼓声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热闹的氛围,表现了夜间活动的繁忙与嘈杂。对比之下,随之而来的“湔裙未免多游女”,则隐含了对游女生活的关注与批判,传递出一种对社会风气的忧虑。
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对孝道与神明的提及,揭示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念。诗人通过“史载孝娥今列祀”,表现对孝道的推崇,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接着,提到“腊傩固匪儒家法”,则暗示了民间习俗与儒家思想之间的对立,表现出诗人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变革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中,刘克庄利用对比与象征,展现了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批判,既有对传统美德的肯定,也有对当下人们懒惰状态的忧虑,体现出一种深邃的文化反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反映了诗人对社会风俗的观察与思考,既有对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尊重,也有对现状的批判与忧虑,体现出诗人对文化传承与社会变迁的关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鸣钲”指的是什么?
A. 鸟叫声
B. 锣鼓声
C. 风声
D. 水声
“舍耒深忧有惰民”中的“惰民”主要指什么样的人?
A. 努力工作的人
B. 懒惰的人
C. 有才华的人
D. 学者
诗人对“腊傩”舞的态度是:
A. 积极赞扬
B. 中立看待
C. 负面批判
D. 不予置评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解读:
刘克庄与杜甫的作品在风格上各有特点,但都体现出对社会的深刻关怀,反映了不同时代对道德与文化的思考。
推荐书目:
这些书籍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刘克庄及其时代的诗歌风格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