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21: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21:52
收尽微风不见江,分明天水共澄光。
由来好处输闲地,堪叹人生有底忙。
心既远,味偏长,须知粗布胜无裳。
从今认得归田乐,何必桃源是故乡。
微风已收,江水却看不见,天空与水面仿佛融为一体,清澈明亮。
自古以来,真正的好处在于悠闲的生活,人生忙碌又有何意义?
心若远离世俗,生活的滋味便会更悠长,
要知道,粗布衣服胜过华丽的无裳。
从今以后,我认清了回归田园的乐趣,何必去追求那虚幻的桃花源呢?
“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一个与世隔绝、宁静美好的理想乡。诗中提到桃源,表达对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与反思,强调回归田园的快乐更为真实。
李之仪,字千里,号梅溪,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归属,表达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这首词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首句“收尽微风不见江”,展现了一个清新宁静的环境,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平和。接着“分明天水共澄光”,将天与水结合,展现出自然的和谐美。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对人生忙碌的感叹,诗人意识到,真正的快乐和生活的意义在于闲适,而非忙碌的追求。最后两句更是点明了主题,诗人选择了归田园的生活,认为理想的生活方式不必依赖于虚构的桃源,而是在心中的真实体验。整个词调和谐,意境深远,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真谛的领悟,具有浓厚的哲理性。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追求内心宁静和简单生活的价值。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强调了心灵的归属感。
诗中提到的“桃源”指的是哪位古代诗人的作品?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心既远,味偏长”中的“味”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