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4:13: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4:13:38
陕下厉玄侍御宅五题·垂钓亭
作者: 姚合 〔唐代〕
由钓起茅亭,柴扉复竹楹。
波清见丝影,坐久识鱼情。
白鸟依窗宿,青蒲傍砌生。
欲同渔父舍,须自减逢迎。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垂钓亭的宁静场景。诗人坐在茅草亭中,柴扉和竹柱相映成趣,清澈的水面上能看到鱼儿的身影。坐得久了,便能体会鱼儿的习性。窗前的白鸟依偎栖息,青色的蒲草在台阶旁生长。若想与渔夫同住,便需要放下世俗的迎来送往。
诗中提到的“渔父”可以理解为一种隐士生活的象征,代表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唐代社会风气繁华,诗人借渔夫的生活隐喻一种简单、宁静的理想状态。
作者介绍:姚合,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以清新自然著称,擅长描写山水田园风光,追求隐逸生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繁华与士人追求名利之时,诗人通过描绘垂钓亭的宁静生活,表达对世俗浮华的厌倦与对自然的向往。
《陕下厉玄侍御宅五题·垂钓亭》是一首描绘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的佳作。全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一个安静、和谐的钓鱼环境,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通过“由钓起茅亭”一句,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清幽的钓鱼场景,茅亭的简朴与柴扉的自然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接下来的“波清见丝影”,更是将观者的视线引向了水面,鱼儿在水中游动的影子,象征着自然的生机与灵动。
“坐久识鱼情”,表达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能够理解鱼儿的习性,显示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美感。后面的“白鸟依窗宿,青蒲傍砌生”,描绘了亭子周围的生态环境,白鸟的栖息与青蒲的生长,构成了一个生机盎然的自然画卷。
最后几句“欲同渔父舍,须自减逢迎”,更是点明了诗人内心的追求,渔夫的生活简单而悠然,诗人希望能与之共处,但必须放弃世俗的纷扰与迎合,这一思想表现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渴望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
整首诗不仅有着优美的画面感,更蕴含了深厚的哲理,折射出诗人对自然、生活的思考,值得细细品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渴望远离世俗的纷扰,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反映了唐代士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白鸟”是指什么?
A. 代表诗人
B. 象征自然的和谐
C. 代表人世的纷扰
诗人希望与“渔父”共同生活,表达了什么思想?
A. 渴望世俗名利
B. 向往隐逸生活
C. 追求权力地位
“欲同渔父舍,须自减逢迎”中“减逢迎”指什么?
A. 减少与自然的接触
B. 减少迎合世俗的行为
C. 减少与朋友的交往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