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游谢公亭

《游谢公亭》

时间: 2025-07-27 14:58:02

诗句

行行方避梦,又到谢亭来。

举世皆如此,伊余何处回。

竹鲜多透石,泉洁亦无苔。

坐与僧同语,谁能顾酒杯。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4:58:02

游谢公亭

作者: 姚合 〔唐代〕

原文展示:

行行方避梦,又到谢亭来。
举世皆如此,伊余何处回。
竹鲜多透石,泉洁亦无苔。
坐与僧同语,谁能顾酒杯。

白话文翻译:

我在路上行走,正躲避着梦境,今天又来到谢公亭。
世间的人都是如此,我又该去往何处呢?
亭旁的竹子翠绿,映衬着石头,泉水清澈,没有青苔。
我与僧人坐在一起聊天,有谁能顾得上酒杯呢?

注释:

  • 行行:走来走去,形容旅途中的流动状态。
  • 谢亭:指的是谢公亭,历史上曾是谢安的栖息之地。
  • 伊余:古语,意为“我”。
  • 透石:竹子从石缝中生长出来,形容生命的顽强。
  • 无苔:泉水清澈,没有藻类附着,形容泉水的纯净。
  • 坐与僧同语:和僧侣一起交流。

典故解析:

谢公亭是历史名胜,因谢安而得名,代表了历史文化的积淀。诗中提及的“酒杯”象征着世俗的享乐,而与僧人交流则暗示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合,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才华横溢,以五言诗和七言诗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游历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唐代士人的心态。

诗歌鉴赏:

《游谢公亭》是一首融情于景、蕴含哲理的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折射出自己内心的迷茫与沉思。开头的“行行方避梦”,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彷徨,仿佛是在逃避什么,内心充满了不安。而再次来到谢亭,既是对过往的追忆,也是一种无奈的回归。接着,诗人感叹“举世皆如此”,表现出对世态人情的失望,似乎感受到了一种孤独。诗中的竹子和泉水,象征着自然的纯净与生命的顽强,形成了与诗人内心复杂情感的对比。最后与僧人同坐交流,反映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的向往,但又因“谁能顾酒杯”而感受到世俗的牵绊,表现出一种对饮酒的无奈与对清净生活的渴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行行方避梦”:旅途中的心境,似乎在逃避某种现实。
    • “又到谢亭来”:重访旧地,寄托了个人情感。
    • “举世皆如此”:对世态的感慨,表达孤独感。
    • “伊余何处回”:自问自答,流露出迷茫。
    • “竹鲜多透石”:自然景色的描写,象征生命力。
    • “泉洁亦无苔”:泉水的清澈,暗示内心的洁净与追求。
    • “坐与僧同语”:与僧人共处,体现对宁静的向往。
    • “谁能顾酒杯”:对世俗饮酒的无奈,内心的挣扎。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比喻人生态度。
    • 对仗:上下句对称工整,增强诗意。
    • 象征:竹子、泉水象征清净与生命的顽强。
  •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自然景色与内心的对比,探讨了人在世俗与追求之间的矛盾,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 :象征坚韧与清高。
  • 泉水:象征纯净与生命的流动。
  • 酒杯:象征世俗的享乐与人际的复杂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谢亭”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谢安
    • B. 王羲之
    • C. 李白
  2. 诗中提到的“泉洁亦无苔”表达了什么意象?

    • A. 生活的繁杂
    • B. 自然的纯净
    • C. 人际的疏离
  3. 诗中“谁能顾酒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对饮酒的喜爱
    • B. 对世俗的无奈
    • C. 对酒的厌恶

答案:

  1. A. 谢安
  2. B. 自然的纯净
  3. B. 对世俗的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王维的《鹿柴》与姚合的《游谢公亭》皆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前者更偏向于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而姚合则结合了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展现了对人生的困惑与追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相关查询

醉花阴·一双鹤绕蟠桃戏 失调名 失调名 失调名 失调名 失调名 失调名 夏云峰·天阔云高 蝶恋花·开到杏花寒食近 诉衷情·长桥春水拍堤沙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月窠 身字旁的字 面缚衔璧 南辕北辙 燠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馈赆 艸字旁的字 苛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一偏之论 诛叛 包含州的词语有哪些 手字旁的字 镸字旁的字 树声 叫名 缠夹不清 倒戈弃甲 麥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