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21:23: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21:23:21
过城南僧院
作者: 姚合 〔唐代〕
寺对远山起,
幽居仍是师。
斜阳通暗隙,
残雪落疏篱。
松静鹤栖定,
廊虚钟尽迟。
朝朝趋府吏,
来此是相宜。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位于远山对面的僧院。诗人感慨,这个幽静的地方依然是修行的圣地。夕阳透过窗缝洒入室内,残雪悄然落在稀疏的篱笆上。松树静谧,白鹤栖息在这里,长廊显得空荡荡的,钟声显得格外悠长、迟缓。每天都有官吏前来,这里对他们的到来是非常合适的。
作者介绍:姚合,字子云,号青山,唐代诗人,生于公元约公元780年,卒于841年。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以情写景,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厌倦。诗中表现出一种平静与安宁的气氛,隐喻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追寻。
《过城南僧院》是一首极具意境的古诗,诗人通过对僧院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示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优雅。开篇以“寺对远山起”引入,远山的静谧与寺庙的庄严相得益彰,展现出一种和谐的自然景观。接下来的“幽居仍是师”,则道出了隐居者的清高与超脱,令人向往。
诗中“斜阳通暗隙,残雪落疏篱”的描写,生动地呈现出傍晚时分的宁静氛围。夕阳透过阴暗的缝隙洒落,残雪悄然落下,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而“松静鹤栖定,廊虚钟尽迟”则展现出一种静谧的修行生活。松树的静谧与鹤的栖息,象征着高洁与宁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朝朝趋府吏,来此是相宜”,则暗示了世俗生活的繁忙与无奈,官吏们的到来更显得与这清幽环境的格格不入,反衬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尘世生活的逃避。
整首诗以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理想与追求,表达了对自然与内心和谐状态的渴望,具有深厚的哲理性与艺术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是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自然宁静与内心和谐的追求,与世俗繁忙生活的对比,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幽居仍是师”中的“师”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斜阳”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