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8:29: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8:29:33
群峰围拱妙莲台,
鸟道云梯十里来。
山径曲随云脚转,
寺门高压树头开。
游人蜡屐攀初倦,
佛子蒲团定已回。
一笑相逢同领会,
三生石上不须猜。
群山环绕着美丽的莲花台,
鸟儿飞过的小路和云梯延绵十里而来。
山间小径随着云脚蜿蜒而转,
寺庙的大门高高地矗立在树头之上。
游人穿着蜡屐,刚开始感到疲倦,
佛子们已经在蒲团上静坐回归。
一笑相遇,彼此心意相通,
在三生石上无需多加猜测。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三生石的典故来自于佛教与道教文化,常被用来比喻缘分与轮回。在古代文学中,三生石的出现常常与爱情或宿命联系在一起。
作者介绍:
德溥,清代诗人,其诗歌多描写自然山水,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游览黄山慈光寺时,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和对佛教文化的思考,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自然与内心平静的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黄山慈光寺的壮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与宗教的深刻体悟。开篇以“群峰围拱妙莲台”引入,展现了黄山的层峦叠嶂,仿佛给人一种如临仙境的感觉。接着,诗中用“鸟道云梯”描绘了前往寺庙的艰辛与美丽,体现出自然与人文的深刻交融。诗的后半部分,游人疲倦而佛子已定,形成鲜明对比,隐喻世俗与超脱的选择。最后一句“一笑相逢同领会”,则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契合,表达了对生命与缘分的哲思。这首诗在描绘壮丽自然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一种禅意的宁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自然与人文、世俗与超脱的关系展开,表达了人在面对大自然时的敬畏与思考,同时也探讨了人生的哲理与缘分的深意。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妙莲台”象征什么?
A. 自然的美
B. 佛教的圣洁
C. 人的迷惘
D. 旅途的艰辛
“游人蜡屐攀初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轻松愉快
B. 疲倦与挣扎
C. 超然物外
D. 迷失方向
诗中提到的“三生石”与哪个主题相关?
A. 年龄
B. 缘分与宿命
C. 自然景观
D. 旅行的艰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德溥的《黄山慈光寺》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描写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但德溥的作品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内心的思考,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出对自然景观的豪情与奔放。通过这两首诗,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面对自然时的不同情感表达与哲理思考。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