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发渝州却寄韦判官

《发渝州却寄韦判官》

时间: 2025-05-07 22:48:13

诗句

红烛津亭夜见君,繁弦急管两纷纷。

平明分手空江转,唯有猿声满水云。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48:13

原文展示

发渝州却寄韦判官
红烛津亭夜见君,
繁弦急管两纷纷。
平明分手空江转,
唯有猿声满水云。

白话文翻译

在夜晚的津亭上,红烛映照着我们相见的情景,乐声嘹亮,弦乐和管乐交织在一起,热闹纷纷。到明亮的清晨,我们离别于空荡荡的江面,唯有猿声回荡在水面和云间。

注释

  • 红烛:指夜晚点燃的蜡烛,用以照明,象征着温暖的情感。
  • 津亭:指渡口的亭子,通常是旅客停留、交谈的地方。
  • 繁弦急管:形容乐器声响的繁盛与急促。
  • 平明:指白天明亮的时刻。
  • 分手:离别,分别。
  • 空江:指空旷的江面,象征着孤独和寂寞。
  • 猿声:猿猴的叫声,常用来描绘自然的哀伤与孤独。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夜晚的场景与乐声,反映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与离别的惆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司空曙,字子俊,唐代诗人,生于晚唐,擅长写山水田园诗,作品以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意象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诗人旅途中,寄给韦判官,表达了与友人相聚的愉悦与即将分别的惆怅。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与人情交融,体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孤独的感慨。

诗歌鉴赏

《发渝州却寄韦判官》是一首抒情诗,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短暂与离别的无奈。开头的“红烛津亭夜见君”描绘了一个温暖而亲密的场景,烛光摇曳下的相聚让人感到温馨。然而,随着乐声的响起,热闹的场景与即将到来的分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带来一种即将失去的惆怅。接下来的“平明分手空江转”,将时光的流逝与离别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空荡的江面象征着孤独与寂寞,令人感到一丝悲凉。最后一句“唯有猿声满水云”,用猿声作为背景音,强化了离别后的空虚与哀伤,仿佛在诉说着诗人内心的孤寂与不舍。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友谊的珍贵与离别的痛苦,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理解与表达。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红烛津亭夜见君:夜晚在渡口的亭子里,红烛照亮了我与你的相见,表达了温暖的情谊。
    2. 繁弦急管两纷纷:乐器声响起,热闹的氛围中显得更加生动。
    3. 平明分手空江转:明亮的白天时刻,我们即将分别,江面空旷,象征着孤独。
    4. 唯有猿声满水云:只有猿猴的叫声在回荡,增添了离别的悲凉感。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繁弦急管”与“空江转”,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红烛、猿声等意象构建了情感的基调,传达了离别的哀伤。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相聚与离别的场景,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孤独的感慨,展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与深刻。

意象分析

  • 红烛:象征温暖与情感的寄托。
  • 津亭:代表友谊的交汇点,温情的场所。
  • 空江:象征孤独与寂静,暗示离别后的空虚。
  • 猿声:自然的呼应,增添了离别的悲伤情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红烛”象征什么?

    • A. 寂寞
    • B. 温暖
    • C. 惆怅
  2. “平明分手空江转”中的“空江”指的是什么?

    • A. 繁华的城市
    • B. 空荡荡的江面
    • C. 朋友的陪伴
  3. 这首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 A. 喜悦
    • B. 惆怅
    • C. 激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送友人》
  • 王维的《送别》

诗词对比

  • 《送友人》:同样表达离别之情,但李白更加强调豪情与壮阔,风格与司空曙的细腻相对比。
  • 《送别》:王维的作品中充满了自然的意象,通过自然景象表达离别的情感,与司空曙的作品形成呼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司空曙研究》

相关查询

牡丹坪诗 墨梅 墨梅 鸣弦斋 六月菊以夏中破萼至秋晚枝条虽苍劲而花色灼 刘文蔚久苦目眚昨日乘凉来过共谈先天图义一 孔同知孔圣衣裔垂念逆旅用意勤甚诗以谢之 九日偶成呈彦举 九日即事雪中见菊 九日即事雪中见菊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唐年 智以利昏 不露声色 雀屏中选 閠字旁的字 无存济 温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韦护 彑字旁的字 瓜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示字旁的字 无得 提手旁的字 鼻字旁的字 遗寝载怀 云涌飙发 纸上谭兵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