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49: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49:38
寄监利司空学士
齐己 〔唐代〕
诗家为政别,清苦日闻新。
乱后无荒地,归来尽远人。
宽容民赋税,憔悴吏精神。
何必河阳县,空传桃李春。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政治与社会现状的思考。诗的开头提到诗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诗人在政务上有不同的选择和感受,生活清贫却常能听到新鲜的消息。接着提到战乱之后,土地没有荒芜,归来的都是远方的人。诗中提到对百姓赋税的宽容,反映了官吏的疲惫。最后,诗人感慨,即使在河阳这样的地方,也不必空传桃李的春天。
“桃李春”常用来比喻教育的成果,指学生的成才。这里提到“何必河阳县,空传桃李春”暗含着对教育成果的质疑,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无奈与失望。
齐己(约704年-770年),字子华,号弘觉,唐代著名的僧人和诗人,善于写诗,尤其以描写山水、田园和生活为主,风格清新自然。
本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政治和社会现象的观察,表达了对当时政策和民生的思考。
这首诗采用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政治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诗人通过对清苦生活的描述,传达了对民生的关切和对政治的反思。首句“诗家为政别”开篇即点明了诗人对政治的关注,反映出他在政治与诗歌之间的抉择。接下来的句子则流露出对历史变迁的敏感,尤其是“乱后无荒地”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乱给民众带来的影响。最后两句则以宽容的姿态面对赋税,显现出诗人对官吏精神状态的关怀,以及对教育成果的质疑,形成一种对比,揭示出社会的复杂性。
整首诗通过对政治、民生、官吏状态的描写,展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诗人在关注民生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政治体制的反思,体现了一种对社会理想的追求。
诗中“清苦日闻新”意指什么?
A. 诗人生活富裕
B. 生活贫困但关注时事
C. 诗人不关注社会
“何必河阳县”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看法?
A. 对河阳的赞美
B. 对教育成果的质疑
C. 对地方政治的支持
诗人认为战后社会的状态如何?
A. 全面荒废
B. 有所恢复
C. 依然动荡
答案:1.B 2.B 3.B
《春望》与本诗同样关注社会民生,但杜甫的作品更显沉重与悲痛,而齐己则以反思与轻松的态度来对待同样的主题,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