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04: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04:10
银烛深宵酒一樽。教人无可再销魂。心情撩乱,相对掩啼痕。便是离愁难撇却,也须珍重两三分。红笺消息,早报画楼人。
在深夜的烛光下,独饮一樽美酒,让人无法再抑制心中的思念。心中情绪撩乱,面对面时只好掩饰泪痕。即使离愁难以割舍,也必须珍惜那两三分的情感。红色信笺早已传到画楼中的那个人。
“红笺”在古代常用来写情书,象征着恋人之间的情感传递。古代文人多以此表达思念之情,体现了诗人的细腻情感。
作者介绍:汪淑娟,清代女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作品在当时颇具影响力,常以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送别情境,表达了对友人赴南宫试的依依不舍与深切思念,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情感世界。
《琴调相思引 送韵仙主人赴南宫试》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诗中通过烛光下的独饮与思念之情,描绘了深夜孤寂的氛围。开头“银烛深宵酒一樽”就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寂静的夜晚,独坐一旁的诗人,思绪纷飞,心中充满了离愁。接下来的“教人无可再销魂”更是道出了思念的无奈与痛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将离别的愁苦与对友人的祝福交织在一起。尤其是最后一句“红笺消息,早报画楼人”,不仅传达了对友人的关心,也暗含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在古代,书信往来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红笺的出现更增添了一份温情。
这首诗通过优雅的意象、细腻的情感以及对离愁的深刻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美好情感的珍惜,展现了古代文人面对离别时的复杂心情。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离别的感伤与思念,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珍惜,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情感的细腻体悟。
诗词测试:
“银烛深宵酒一樽”中的“银烛”指的是什么?
“教人无可再销魂”中“销魂”意指?
诗中提到的“红笺”最常用来做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对,汪淑娟的《琴调相思引》更侧重于细腻的情感与离愁,而李白则表现出一种豪放与洒脱的心态。两者都反映了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但在表达方式上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