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8:14: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8:14:08
西湖行宫八景 其二 竹凉处
作者: 弘历 〔清代〕
目遥方过雨,意入更逢凉。
声是戛寒玉,境还生静香。
万竿笼日照,一线漏天光。
却羡山僧逸,坐消九夏长。
远望雨后的山水,心中更显清凉。
那声音如同敲打寒玉,四周依然散发着幽香。
成片的竹子在阳光下投下阴影,透出一线天光。
我不禁羡慕山中隐士的悠然自得,坐在这里度过漫长的夏季。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山僧”常指隐士或修行者,象征着超然的生活态度。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山中的清凉和静谧更显得可贵。
作者介绍:
弘历,即清代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其在位时期,国家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蓬勃。弘历本人喜好诗词,尤其对山水诗情有独钟,常有游览山水的作品。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乾隆年间,正值他对西湖的游览时光,表达了他对自然清凉环境的喜爱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竹凉处》以清新的自然景色为背景,描绘了雨后竹林的清凉和静谧。首句“目遥方过雨”便引导读者进入诗人眼前的景象,雨后山水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既有视觉的远眺,也有心灵的感受。“意入更逢凉”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也随之变得清凉。诗中“声是戛寒玉”将竹林的风声比喻为敲打寒玉,形象生动,给人以清脆之感,显示出诗人对自然声音的敏感和欣赏。
接着,诗人通过“万竿笼日照,一线漏天光”的描写,表现出竹林的茂密以及阳光透过竹叶洒落的幽美景象,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充满生机的氛围。而最后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在这清凉的环境中,诗人渴望像山僧一样,悠然自得地度过漫长的夏季。
整首诗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清新、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情怀与富有诗意的生活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传达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情感基调,反映出诗人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目遥方过雨”中的“目”指的是什么?
A. 眼睛
B. 目光
C. 观点
D. 目标
“声是戛寒玉”意在形容什么?
A. 风声清脆
B. 雨声沉闷
C. 人声嘈杂
D. 竹声低沉
诗中“却羡山僧逸”表明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羡慕隐士的生活
B. 对山僧的恐惧
C. 对隐士的批评
D. 对隐士的不屑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与理解,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欣赏和领悟这首《竹凉处》的美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