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3: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3:10
庭松
作者:白居易
堂下何所有,十松当我阶。
乱立无行次,高下亦不齐。
高者三丈长,下者十尺低。
有如野生物,不知何人栽。
接以青瓦屋,承之白沙台。
朝昏有风月,燥湿无尘泥。
疏韵秋槭槭,凉阴夏凄凄。
春深微雨夕,满叶珠漼漼。
岁暮大雪天,压枝玉皑皑。
四时各有趣,万木非其侪。
去年买此宅,多为人所咍。
一家二十口,移转就松来。
移来有何得,但得烦襟开。
即此是益友,岂必交贤才。
顾我犹俗士,冠带走尘埃。
未称为松主,时时一愧怀。
庭院里有什么呢?十棵松树矗立在我的台阶旁。
它们杂乱无序地生长,高低也不齐。
高的有三丈,矮的只有十尺。
就像野生的植物,不知道是谁栽种的。
旁边是青瓦屋,下面是白沙台。
晨昏之间有风月,干燥潮湿没有尘泥。
稀疏的松韵在秋天显得清脆,夏天则显得凉爽。
春深时微雨傍晚,满叶上珠滴滴。
年末大雪天,压弯了树枝,像玉一样皑皑。
四季各有趣味,万木也并非同类。
去年我买下这宅子,多数人对此嗤之以鼻。
一家二十口,迁居到松树旁。
迁来又得了什么呢?不过是心中的烦恼得以释怀。
这里是我的知己,岂必交往高人?
可我仍是俗士,衣冠不离尘埃。
尚未称得上“松主”,时常感到一丝愧疚。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及政治家,以其平易近人的诗风和对民生的关注而闻名。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白居易居住在长安的某个庭院,表达了他对松树的喜爱与个人情感的抒发。诗中融入了对自然的观察和生活的感悟。
《庭松》是一首描写庭院松树的诗,透过松树的形态与生长状态,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其内心的情感。诗中“十松当我阶”的描写,不仅是对庭院景色的描绘,更是诗人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诗人用“高者三丈长,下者十尺低”的对比,体现出松树的多样性和生命力。这种自然景象与诗人的生活状态相呼应,诗人将松树视为“益友”,表现出一种归属感与宁静的心态。
诗中提到的“四时各有趣”,展现了自然的变化与四季之美,这不仅体现了自然的和谐美,更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特别是对每一个季节的细腻描写,让人感受到诗人的细腻情感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最后一联“未称为松主,时时一愧怀”,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份的反思与自谦。这种内心的挣扎与思索,使得整首诗增添了几分哲理的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庭院松树及四季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省。诗中蕴含的哲理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生活的感悟与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杜甫
B. 白居易
C. 李白
D. 王维
诗中提到的松树有几棵?
A. 五棵
B. 十棵
C. 二十棵
D. 三十棵
诗中“未称为松主”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自豪
B. 愧疚
C. 忧伤
D. 高兴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