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31: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31:53
鸟衔野田草,误入枯桑里。
客土植危根,逢春犹不死。
草木虽无情,因依尚可生。
如何同枝叶,各自有枯荣。
鸟儿衔着野田里的草,误闯进了枯萎的桑树里。
在异乡的土壤中植下了脆弱的根,遇到春天依然能够生存。
草木虽然没有情感,依附于土地仍然能够生长。
为何它们的枝叶却各自有着不同的枯荣呢?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古典文学中的具体典故,但隐含了对草木生长的哲理思考,反映了自然界的生命力与无情的对比。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号称“诗仙”。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想象奇特著称,常表达对自由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反映了李白在异乡的感受与对生命的思考,可能是受到当时社会动荡和个人遭遇的影响,表现出对生命力的赞美和对命运的思考。
《树中草》以草木为题材,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无情的自然法则。诗中鸟儿误入枯桑,象征着生命在逆境中的坚持。虽是草木,李白却赋予它们生命的情感,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诗的前两句描绘了生动的自然场景,后两句则转向哲理思考,探讨草木生长的意义。诗中“逢春犹不死”彰显了生命的顽强和希望,而“如何同枝叶,各自有枯荣”则引发对命运的思考,尽管同属于一棵树,却有着不同的命运。整体上,诗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了人类的情感与思考,展现了李白对生命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生命力的赞美,探讨了个体在自然法则面前的无奈与坚持,反映了李白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鸟衔野田草”意味着什么?
诗中提到的“逢春犹不死”强调了什么?
诗的最后一句“各自有枯荣”表达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