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8:13: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8:13:01
《吊轵道赋附邵平歌》
作者:王昌龄
道不虚行兮,史鳅没位,
吾宁范伯之徒欤,感夷齐而多愧。
麟凤远去,龙则死之,
河水洋洋兮,先师莫归。
往者不可谏,来者吾谁欺?
始退身以进道,曷飏言而受非,
彼萧相国知予乎布衣。
这条路并不虚空而行,历史的蝌蚪已失去位置,
我宁愿和范仲淹那样的人为伍,因感到对夷齐的愧疚。
神兽麒麟与凤凰早已远去,龙也随之死去,
河水汹涌澎湃,先师再也无法归来了。
过去的事情无法劝谏,未来我又能欺骗谁?
我只好退身以进大道,何时能飘扬言辞而不受非议,
那萧相国是否知道我这个布衣的心情?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号季陵,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和宫怨诗闻名,作品风格雄浑豪放,情感真挚。
《吊轵道赋附邵平歌》创作于王昌龄晚年,反映了他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自身处境的思考,表达了对伟大人物的敬仰与自身渺小的自省。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自我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悟。开头的“道不虚行”便设定了全诗的基调,显示出一种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诗中提到的“史鳅没位”,不仅是在表达历史的无情,也是在反思人们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无力。王昌龄提及的“范伯”与“夷齐”则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向往,体现出诗人对高尚品德的渴望。
“麟凤远去,龙则死之”则突显了时代的变化,象征着美好与力量的消逝,仿佛在哀叹一个辉煌时代的终结。河水的浩浩荡荡,象征着时间的无情流逝,令人感到一种无奈与失落。
诗的结尾部分,诗人自我反思,提到“往者不可谏,来者吾谁欺”,表现了对过去无法改变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最后一句“彼萧相国知予乎布衣”,则是表达了对贤人识才的渴望和对自身地位的自我认知,流露出一种孤独与失落的情感。
整首诗以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思考深刻,展现了王昌龄在历史与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思考,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整首诗探讨了历史的无情、个人的渺小与理想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表达了对高尚人格的向往和自我价值的反思。
王昌龄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往者不可谏,来者吾谁欺”这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的“麟凤”象征什么?
王昌龄的《吊轵道赋》与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但王昌龄更加突出个人的孤独与渺小,而杜甫则更强调国家的兴衰与个人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