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吊轵道赋附邵平歌

《吊轵道赋附邵平歌》

时间: 2025-05-07 18:13:01

诗句

道不虚行兮,史鳅没位,吾宁范伯之徒欤,感夷齐而多愧。

麟凤远去,龙则死之,河水洋洋兮,先师莫归。

往者不可谏,来者吾谁欺?

始退身以进道,曷飏言而受非,彼萧相国知予乎布衣。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8:13:01

原文展示:

《吊轵道赋附邵平歌》
作者:王昌龄

道不虚行兮,史鳅没位,
吾宁范伯之徒欤,感夷齐而多愧。
麟凤远去,龙则死之,
河水洋洋兮,先师莫归。
往者不可谏,来者吾谁欺?
始退身以进道,曷飏言而受非,
彼萧相国知予乎布衣。

白话文翻译:

这条路并不虚空而行,历史的蝌蚪已失去位置,
我宁愿和范仲淹那样的人为伍,因感到对夷齐的愧疚。
神兽麒麟与凤凰早已远去,龙也随之死去,
河水汹涌澎湃,先师再也无法归来了。
过去的事情无法劝谏,未来我又能欺骗谁?
我只好退身以进大道,何时能飘扬言辞而不受非议,
那萧相国是否知道我这个布衣的心情?

注释:

  • 道不虚行:这里的“道”指的是道理、道路,意为这条路并非空虚而行。
  • 史鳅:比喻历史上微不足道的人物。
  • 范伯:指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 夷齐:古代的圣贤,意指常常让人感到愧疚的高尚人物。
  • 麟凤: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美好与吉祥。
  • 河水洋洋:形容河水浩荡,意指时光流逝,无法逆转。
  • 萧相国:指萧何,汉初名相,象征贤明的政治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号季陵,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和宫怨诗闻名,作品风格雄浑豪放,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吊轵道赋附邵平歌》创作于王昌龄晚年,反映了他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自身处境的思考,表达了对伟大人物的敬仰与自身渺小的自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自我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悟。开头的“道不虚行”便设定了全诗的基调,显示出一种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诗中提到的“史鳅没位”,不仅是在表达历史的无情,也是在反思人们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无力。王昌龄提及的“范伯”与“夷齐”则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向往,体现出诗人对高尚品德的渴望。

“麟凤远去,龙则死之”则突显了时代的变化,象征着美好与力量的消逝,仿佛在哀叹一个辉煌时代的终结。河水的浩浩荡荡,象征着时间的无情流逝,令人感到一种无奈与失落。

诗的结尾部分,诗人自我反思,提到“往者不可谏,来者吾谁欺”,表现了对过去无法改变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最后一句“彼萧相国知予乎布衣”,则是表达了对贤人识才的渴望和对自身地位的自我认知,流露出一种孤独与失落的情感。

整首诗以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思考深刻,展现了王昌龄在历史与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思考,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道不虚行兮:表达了对道路的坚定信念。
  2. 史鳅没位:指历史上小人物的无足轻重。
  3. 吾宁范伯之徒欤:表达对高尚人物的向往。
  4. 感夷齐而多愧:对理想的追求与愧疚。
  5. 麟凤远去,龙则死之:象征美好的事物消逝。
  6. 河水洋洋兮,先师莫归:时间流逝,先师已不再。
  7. 往者不可谏,来者吾谁欺?:对过去无法改变的无奈。
  8. 始退身以进道:退身思考,回归大道。
  9. 曷飏言而受非:渴望言辞不受指责。
  10. 彼萧相国知予乎布衣:自我认知与对贤人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麟凤远去,龙则死之”,形成对称的结构。
  • 比喻:将历史人物与神兽比较,增强表现力。
  • 象征:河水象征时间,麟凤象征美好事物。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历史的无情、个人的渺小与理想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表达了对高尚人格的向往和自我价值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人生的道路与追求。
  2. 麟凤:象征理想与美好的事物。
  3. 河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情。
  4. 萧相国:象征贤明的政治家,理想人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昌龄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2. “往者不可谏,来者吾谁欺”这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过去的追忆
    • B. 对未来的迷茫
    • C. 对现实的接受
  3. 诗中的“麟凤”象征什么?

    • A. 友情
    • B. 美好与吉祥
    • C. 战争

答案:

  1. B. 唐代
  2. A. 对过去的追忆
  3. B. 美好与吉祥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王昌龄的《吊轵道赋》与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但王昌龄更加突出个人的孤独与渺小,而杜甫则更强调国家的兴衰与个人的责任感。

参考资料:

  • 王昌龄《全唐诗》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歌研究》

相关查询

近诗殊少閒行绿阴下喜成杂言以自勉继此当日课云 杂兴 醉后偶书 腊梅二首 其一 行近湖州不果入城寄王成之使君 桂隐纪咏·鹊泉 渭川猎 诚斋以南海朝天两集诗见惠因书卷末 次韵酬王梦得西湖上见寄 徇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种盐 包含狗的词语有哪些 小字头的字 麻字旁的字 不甘寂寞 取譬引喻 用之不竭 尢字旁的字 手松 包含孽的成语 芝残蕙焚 九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藤的词语有哪些 装椁 避井入坎 殊源 心字底的字 锋芒不露 贝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