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塞下曲四首 其三

《塞下曲四首 其三》

时间: 2025-04-27 08:26:12

诗句

奉诏甘泉宫,总徵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8:26:12

原文展示

奉诏甘泉宫,总徵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白话文翻译

奉命到甘泉宫,征召全国的士兵。
朝廷准备好礼仪,郡县在郊外迎接。
纷乱中几万人出征,回来的人没有几个能活着。
我希望节省宫殿的马匹,将它们分给边疆的城池。

注释

  • 奉诏:奉命,接受命令。
  • 甘泉宫:唐代宫殿名,位于长安。
  • 总徵:总共征召。
  • 郡国豫郊:指各个郡县在郊外迎接的场景。
  • 纷纷:形容人多、混乱的样子。
  • 无全生:没有人能够全身而退,形容战争残酷。
  • 臣愿节宫厩:我希望能够节省宫殿的马匹。
  • 分以赐边城:将马匹分给边疆城池,以便于防守和运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子安,号少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擅长描写边疆战争与豪情壮志。他的诗风豪放,气势磅礴,善于运用对偶和排比,作品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士兵生活,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塞下曲》系列诗作是王昌龄在边疆征战期间创作的,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局势。此首诗表达了对征战的无奈与悲痛,以及对边疆士兵的关心,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歌鉴赏

《塞下曲四首 其三》是一首充满战争气息的边塞诗,展现了王昌龄作为诗人的深邃思考与强烈情感。全诗以“奉诏甘泉宫”开篇,直接交代了背景,突显出征召士兵的紧迫感。接着,诗人描绘了朝廷的隆重仪式和郡国的热烈欢迎,但随之而来的“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则是对战争残酷现实的冷酷揭示。这里,诗人用数字和对比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战争的凶险和士兵的悲惨命运。

最后一句“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流露出诗人对边防士兵的关怀与责任感,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期待与担忧。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差,构建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奉诏甘泉宫:表明接受皇命,赴甘泉宫。
  2. 总徵天下兵:总共征召全国的士兵,彰显战争的规模。
  3. 朝廷备礼出:朝廷准备好仪式,显示出对出征的重视。
  4. 郡国豫郊迎:各地郡县在郊外迎接,场面壮观。
  5. 纷纷几万人:形容出征人数众多,气氛紧张。
  6. 去者无全生:揭示出征的残酷,几乎没有人能全身而退。
  7. 臣愿节宫厩:表达对士兵的关心,希望节省资源。
  8. 分以赐边城:将资源分配给边疆,强调对边防士兵的支持。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出征的热闹与回归的惨烈,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 排比:使用“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排比句式增加了诗的气势和语气的沉重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切思考与对士兵的关怀,揭示了战乱带来的苦难与不幸,表达了对国家和边疆士兵的忧虑与期盼。

意象分析

  • 甘泉宫:象征朝廷的权威与命令。
  • 几万人:象征战争的规模与士兵的牺牲。
  • 宫厩:象征朝廷的资源与对边防的支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甘泉宫”是指什么?

    • A. 一个城市
    • B. 一座宫殿
    • C. 一片田野
    • D. 一条河流
  2. “去者无全生”这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对战争的无奈
    • C. 对胜利的期待
    • D. 对和平的向往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边塞风光与壮志豪情。
  • 高适的《别董大》:表达对战争与离别的情感。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王昌龄的《塞下曲》更集中于对战争的体验与反思,而李白则侧重于豪饮与人生哲理,反映出两位诗人在主题与情感表达上的不同侧重点。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词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

相关查询

谢病遣怀 其二 平蕃曲三首 白下春游曲七首 杂诗二章 其二 谢景瞻送蒲石 书蔡香祖掌教海南杂著后 其三 次韵答陈用之王奕世袁明复三子和篇 摇落 读书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淤集 闹丛丛 包含担的词语有哪些 触目悲感 乘鸾跨凤 齐字旁的字 刀字旁的字 坻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門字旁的字 一举两失 包含袒的成语 出质 呼应不灵 兵在精而不在多 蓬飘 食字旁的字 褴褛筚路 聿字旁的字 包含惧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