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52: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52:36
春秋战国门。赵宣子
门人曾不有提弥,连嗾呀呀孰敢支。
临难若教无苟免,乱朝争那以獒为。
这首诗描绘了赵宣子的门徒们,虽然曾经没有人敢提到“弥”这个人物,但在混乱的时代,谁敢去支撑呢?临到生死关头,若是教导他人就不免受到牵连,乱世之中,争斗往往无异于放任凶猛的犬类。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周昙,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在唐代文人中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而闻名。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弱点的批判。
这首诗用简练的语言揭示了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选择。诗的开头以“门人”引入,表明了一个师门的氛围,暗示着师徒之间的传承与责任。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昔日的教诲是否还具有现实意义便值得深思。诗中对“临难”的描写,表现出一种对危机的敏感与应对的无奈,生动地反映出在逆境中人们的道德困境。最后一句“乱朝争那以獒为”,则深刻揭示了在混乱的时代,正义与邪恶的界限模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几乎荡然无存。整首诗情感深刻,具有强烈的警示意味,促使读者反思在社会动荡时期,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动荡历史中人性与道德选择的深刻反思,警示人们在乱世中应保持警觉与坚守信念。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临难”是指什么?
“门人”在诗中代表什么?
“獒”在诗中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周昙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两者均反映了在动荡时代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思考,尽管风格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