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20:31: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20:31:51
作者: 韦应物 〔唐代〕
东方欲曙花冥冥,啼莺相唤亦可听。乍去乍来时近远,才闻南陌又东城。忽似上林翻下苑,绵绵蛮蛮如有情。欲啭不啭意自娇,羌儿弄笛曲未调。前声后声不相及,秦女学筝指犹涩。须臾风暖朝日暾,流音变作百鸟喧。谁家懒妇惊残梦,何处愁人忆故园。伯劳飞过声跼促,戴胜下时桑田绿。不及流莺日日啼花间,能使万家春意闲。有时断续听不了,飞去花枝犹袅袅。还栖碧树锁千门,春漏方残一声晓。
东方的天空渐渐亮起,花朵在朦胧中显现,啼叫的黄莺互相呼唤,声音清晰可闻。它们时而近,时而远,刚刚听到南边的田埂,又听到东边的城墙。忽然间,仿佛上林苑中的景象翻转,绵绵的歌声似乎饱含感情。它们想唱却又不敢唱,显得娇羞,羌族的少年在吹笛,音调尚未调整好。前面的声音和后面的声音不相连,秦地的女子弹筝,指法依然生涩。片刻间,温暖的风吹来,朝阳升起,悠扬的音律转变成百鸟齐鸣。谁家懒惰的妇女被梦惊醒,何处的愁人还在怀念故乡。伯劳鸟飞过,声音略显急促,戴胜鸟栖息在绿油油的桑田上。相比之下,黄莺每天在花间啼叫,能使万家都感受到春天的悠闲。有时声音断断续续,听不清楚,它们飞去,花枝依然轻轻摇曳。最终,黄莺栖息在碧绿的树上,锁住千家万户的晨光,春天的时光渐渐流逝,清晨的第一声啼鸣响起。
作者介绍: 韦应物,字子云,唐代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其诗以自然题材见长,常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春天,表达了诗人对春日景色的欣赏和对黄莺歌声的倾慕。诗中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和生活的闲适,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的热爱。
《听莺曲》是一首描绘春日黄莺鸣唱的诗。诗中通过对黄莺啼鸣的细致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开篇以“东方欲曙花冥冥”引入,给人一种清晨朦胧而又充满期待的感觉,继而通过黄莺的歌声将读者带入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场景。诗人在描写黄莺歌声的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与思念,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整首诗流畅而富有节奏感,运用丰富的意象,如“流音变作百鸟喧”,展示了春天的喧闹与繁华。
诗中还穿插了对人类生活的观察,“谁家懒妇惊残梦,何处愁人忆故园”,将自然与人情结合,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生活的多样性。结尾处“春漏方残一声晓”更是将黄莺的啼鸣与晨光结合,象征着新一天的开始,令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而明媚的意境。整首诗在自然美与人事情感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与对故乡的眷恋。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黄莺啼鸣,展现了自然的美与生命的活力,同时也流露出对人间生活的观察与对故乡的思念。诗中不仅有对春天闲适生活的描绘,更有对人生短暂与美好瞬间的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鸟类有哪些?
“谁家懒妇惊残梦”中的“懒妇”指的是什么?
诗歌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