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0:39: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0:39:32
游琅琊山寺
受命恤人隐,兹游久未遑。
鸣驺响幽涧,前旌耀崇冈。
青冥台砌寒,绿缛草木香。
填壑跻花界,叠石构云房。
经制随岩转,缭绕岂定方。
新泉泄阴壁,高萝荫绿塘。
攀林一栖止,饮水得清凉。
物累诚可遣,疲氓终未忘。
还归坐郡阁,但见山苍苍。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受命于人,关心隐士的情感,长时间无法停歇地游览琅琊山寺。诗中描绘了山涧的马鸣声和前方奔腾的旌旗,展示了崇山峻岭的壮丽景象。青冥台的寒冷、绿草木的芳香交织在一起。诗人踏入花的世界,叠石构成的云房中,随着山岩蜿蜒而行,四周的景象并非固定。新泉从阴壁流出,高高的藤萝荫蔽着绿塘。诗人攀林而栖,饮水得到了清凉。虽然世俗的羁累令人难以摆脱,心中的疲惫却始终无法忘却。最后回到郡阁,只见远山苍苍。
作者介绍:韦应物,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及隐士生活。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游览琅琊山寺的过程中,反映了他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游琅琊山寺》是一首体现了唐代山水诗风格的作品,诗人在游历琅琊山寺时,感受到了自然的清幽与宁静。全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描绘了山涧的声音、旌旗的闪耀、草木的芳香以及山泉的清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美丽的自然景象。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他对隐士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尤其在“攀林一栖止,饮水得清凉”中,诗人表现了对大自然的亲近与享受,这种情感流露出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逃避。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从游历的兴奋到内心的疲惫,表达了人对自然的依恋和对生活的反思。最后的“但见山苍苍”则是诗人对归属感的追寻,表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如“鸣驺响幽涧”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的声音,增加了画面的动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的思考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游览琅琊山寺的原因是什么?
诗中的“高萝荫绿塘”主要表现什么意象?
“鸣驺响幽涧”中“鸣驺”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隐士生活的向往,但韦应物的作品更加注重于对游历过程中的细腻描写,而王维则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