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46: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46:22
隐居吾未暇,何暇劝夫人。
试饮此亭酒,自惭缨上尘。
林深开翠帟,岸断峻严闉。
送雪村酤酽,迎阳鸟哢新。
竹风吹断籁,湖月转车轮。
霜叶飞投坐,山梅重压巾。
欲居常有待,已失叹无因。
古语君看取,声名本实宾。
我还没闲暇隐居,何以劝说你呢?
尝试在这亭子里饮酒,心中却觉得自愧不如。
森林幽深,放开了翠色的帷幕,
岸边的景致陡峭而又险峻。
送走了雪白的村庄,酒酿的香气依旧,
迎接着阳光,鸟儿在欢快地鸣叫。
竹林的风吹得竹声断续,湖面上月光如车轮般转动。
霜降的叶子随风飞落,我坐在这里,梅花重重压在帽子上。
想要常住此地却总是等待,无奈叹息已无缘。
古人所说的话,你请好好看待,名声本质上是宾朋而已。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与兄长共同推动了宋代的文学发展,擅长诗词、散文和书法。
此诗作于苏辙隐居期间,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无奈,反映了他对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首诗以“隐居”开篇,立刻引入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反映出他对世俗事务的超脱。诗中透出一种淡淡的惆怅,既有对隐居生活的渴望,又夹杂着对现实的无奈。在饮酒的场景中,作者自愧不如的情感,充分展现了内心的挣扎与对名利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林深、岸断、雪村、鸟鸣等意象,交织出一幅生动的隐居图景,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意更加深远。
最后两句“欲居常有待,已失叹无因”,充分表现了作者的内心矛盾与无奈,尽管想要隐居,却因种种原因而无法实现,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对比,令人感同身受。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实际无奈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的热爱。通过丰富的意象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
以下哪一句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渴望?
A. 试饮此亭酒
B. 隐居吾未暇
C. 竹风吹断籁
D. 湖月转车轮
“送雪村酤酽”中的“酤酽”指的是什么?
A. 村庄的名字
B. 酒的香气
C. 雪的颜色
D. 村民的生活
诗中提到的“山梅”象征着什么?
A. 自然的美丽
B. 人生的苦涩
C. 追求的渴望
D. 对世俗的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