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43: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43:32
《利路提刑亡伯郎中挽词二首》
好学先乡党,登科复妙年。
谁为耆旧传,最处缙绅先。
沦谢今亡矣,风流孰继焉。
魂归食里社,世世仰仁贤。
晚岁官仍困,终身耻自言。
廉明汉循吏,仁爱郑公孙。
赤县朝称埋,衡山德共尊。
远人应罢市,处处有遗恩。
全诗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已故伯郎中的悼念与追思。作者回忆伯郎中在乡里的求学与进士之路,感慨无人传承他的风范。如今他已去世,谁能继续他的风雅与德行呢?希望他的灵魂能够回归故里,世世代代受到尊敬。晚年时,他虽身居官位却仍感困扰,自感难以自夸。诗中提到汉朝的清明官吏与郑公孙的仁爱,说明了对理想官员的向往与追求。最后,远方的人们也应当停下交易,铭记他的遗德。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颍滨,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他是苏轼的弟弟,因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政治的思考而闻名。苏辙的诗风较为沉稳,内容多以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的思考为主。
这首诗是在悼念一位名为伯郎中的朋友或同僚所作,表达了对其学识与品德的赞美,以及对其去世后无人继承其风范的惋惜。诗中反映了作者对理想官员的追求和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苏辙的这首挽词展现了他对已故伯郎中的深切怀念和对人品的崇敬。诗的开头提到伯郎中在乡里的学习和进士之路,显示出他在年轻时的才华和努力。接着,诗人感慨如今伯郎中已去,令他人难以继承其风范,这种情感在古代诗词中常见,强调了人逝后德行的延续。
诗中提到“魂归食里社”,不仅是对故乡的怀念,也象征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表明对先贤的尊重。这种对先贤的追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强调了家国情怀与道德传承。
最后,诗中对“廉明汉循吏,仁爱郑公孙”的引用,既是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是对理想政治的呼唤,表现了诗人对清明政治的渴望与追求。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的悼念,也是对社会风气的思考,体现了苏辙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整首诗围绕对已故伯郎中的追思,表达了对理想官员的向往与对社会风气的反思。通过对个人品德的缅怀,传达了对传统文化与道德价值的重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
诗中提到的伯郎中有何成就?
“魂归食里社”中的“食里社”象征什么?
苏辙在诗中对此人有何期待?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比,苏辙的诗更加关注个人品德与社会责任,而陶渊明则强调自然与归隐的生活。两者都反映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侧重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