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1:09: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09:42
泉上秦伯坟,下埋三良士。
三良百夫特,岂为无益死。
当年不幸见迫胁,诗人尚记临穴惴。
岂如田横海中客,中原皆汉无报所。
秦国吞西周,康公穆公子。
尽力事康公,穆公不为负。
岂必杀身従之游,夫子乃以侯嬴所为疑三子。
王泽既未竭,君子不为诡。
三良狥秦穆,要自不得已。
在泉水边上,是秦国的伯父的坟墓,埋葬着三位忠良之士。
这三位忠良及百位壮士,难道是为了无益而死去吗?
当年他们不幸遭遇威逼,诗人至今仍记得他们在墓穴前的惶恐。
岂能如田横那位客居海中之人,在中原地带却得不到任何报答。
秦国吞并了西周,康公和穆公的子孙。
他们尽心尽力地侍奉康公,穆公也没有辜负他们。
难道一定要以死相随,才能表明忠心,孔子却因侯嬴而怀疑这三位忠良。
王泽的水还未干涸,君子不应当使用诡诈。
三良被迫归附于秦穆,实在是无奈之举。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晦庵,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苏轼的弟弟。苏辙以诗、文、词俱佳而闻名,尤其擅长散文。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忠诚与背叛的思考,以及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感慨。诗中提到的三良士,可能是历史上对忠臣的追忆和悼念,表达了诗人对忠诚品质的赞美与对不公命运的唾弃。
《秦穆公墓》是一首充满历史感的诗歌,通过对秦穆公墓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忠良之士的追忆与对现实政治的反思。全诗通过对比“当年不幸见迫胁”的三良士与“田横海中客”的形象,揭示了忠诚与背叛、名誉与生存之间的复杂关系。诗中提到的“王泽既未竭,君子不为诡”,传达出君子应当保持清白与正直的立场,尽管在权力与利益的诱惑下,仍要坚持道德。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的追念,也有对当下的警醒,反映了诗人对忠义精神的推崇与对不公命运的无奈。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忠良之士的追忆与赞美,同时对历史中忠诚与背叛的复杂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道德与政治之间矛盾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内容为《秦穆公墓》的综合解析,希望对您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