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园亭览物

《园亭览物》

时间: 2025-05-07 23:34:07

诗句

积雨时物变,夏绿满园新。

残花已落实,高笋半成筠。

守此幽栖地,自是忘机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3:34:07

原文展示:

园亭览物
作者: 韦应物 〔唐代〕

积雨时物变,夏绿满园新。
残花已落实,高笋半成筠。
守此幽栖地,自是忘机人。


白话文翻译:

在积雨的时节,万物都变得不同,夏天的绿色在园中焕然一新。残留的花朵已然凋落,竹笋也已长成了一半。守着这幽静的栖息之所,便是一个忘却世俗纷扰的人。


注释:

  • 积雨:指连续下雨的天气。
  • 物变:万物因雨水的滋润而发生变化。
  • 夏绿:指夏季的绿意。
  • 残花:凋落的花朵。
  • 落实:花瓣落下的状态。
  • 高笋:指长高的竹笋。
  • 半成筠:半成型的竹子,筠指的是竹子。
  • 幽栖地:安静的栖息之地。
  • 忘机人:指忘却世俗繁杂之事的人,常用来形容隐士或追求内心平静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韦应物(737年-792年),字子云,唐代著名诗人,生于今江苏省,曾任职官员,晚年隐居。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而著称,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韦应物隐居期间,描绘了雨后夏季的园林景致,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叹。


诗歌鉴赏:

《园亭览物》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的诗作,韦应物通过细腻的观察,描绘了雨后园林的变化,展示了生机勃勃的夏季景象。诗的开头“积雨时物变,夏绿满园新”便让人感受到雨水带来的新生力量,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与轮回。接下来的“残花已落实,高笋半成筠”,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变化,残花的凋零和竹笋的成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生命的循环与无常。

最后两句“守此幽栖地,自是忘机人”则是对隐逸生活的哲学思考,诗人以“忘机人”自喻,表达了他对世俗纷扰的超脱与无所羁绊的自由精神。在这幅充满生机的画面中,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也传达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展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简练而意蕴深远,字句间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敏感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积雨时物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雨水浸润后,万物都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2. 夏绿满园新:夏季的绿色覆盖在整个园子里,显示出一种新的生机。
  3. 残花已落实:已凋落的花瓣纷纷落地,暗示着生命的流逝。
  4. 高笋半成筠:高高的竹笋已经长得一半,象征着生长与希望。
  5. 守此幽栖地:在这幽静的地方栖息,享受安宁。
  6. 自是忘机人:因此我成了一个忘却世俗纷扰的人。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残花已落实,高笋半成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意象:雨、绿、花、笋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 比喻:用“忘机人”来比喻隐逸者的生活状态,表现了心灵的宁静。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对生命轮回的感悟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内心平静和自由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积雨:象征着滋润与变化的开始。
  2. 夏绿:象征生命的繁盛与希望。
  3. 残花:象征生命的流逝与无常。
  4. 高笋:象征着成长与未来的潜力。
  5. 幽栖地: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避世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描绘的季节是什么?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2. 填空题:诗人通过“____”来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残花”是指盛开的花朵。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

  1. B
  2. 守此幽栖地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幽人对酌》 - 李白
  • 《鹿柴》 - 王维

诗词对比

  • 韦应物《园亭览物》王维《鹿柴》: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之美,但韦应物更强调了季节的变化和生命的轮回,而王维则更加注重山水的恬淡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韦应物生平与作品研究》

相关查询

七岁作 忆夏墟山园 过野翁亭因登岝崿山憩崇寿院僧轩共成四绝句 癸卯立秋后一日凿井竹间 牡丹 离无锡夜入溪庄港口 蝶恋花 相士陈邦彦觅诗 约周希稷游湖上园 水仙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臣字旁的字 灸灼 包含哓的词语有哪些 木字旁的字 摽置 贪如虎狼 打当 包含捶的词语有哪些 倾灭 以剑补履 奇花名卉 铄石流金 格格不纳 九烈三贞 乛字旁的字 水字旁的字 犬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