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海阳十咏。切云亭

《海阳十咏。切云亭》

时间: 2025-05-07 17:13:47

诗句

迥破林烟出,俯窥石潭空。

波摇杏梁日,松韵碧窗风。

隔水生别岛,带桥如断虹。

九疑南面事,尽入寸眸中。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7:13:47

原文展示:

迥破林烟出,俯窥石潭空。
波摇杏梁日,松韵碧窗风。
隔水生别岛,带桥如断虹。
九疑南面事,尽入寸眸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的景致,诗人走出林间的烟雾,俯视着空旷的石潭。阳光照在摇动的杏树上,风吹过松树,透过碧窗传来松涛的声音。隔着水面,看到一个孤岛,桥如同一条断裂的彩虹。九疑山的南面一切景色,都尽收眼底,仿佛在一寸的眼睛中都看得见。

注释:

  • 迥破:迥,远离;破,打破。指远离林烟而出现。
  • 俯窥:俯视、窥视。
  • 石潭:石头形成的潭水。
  • 波摇:波浪摇动。
  • 杏梁日:杏树的枝梁在阳光下摇曳。
  • 松韵:松树的声音。
  • 碧窗:绿色的窗户,形象化。
  • 隔水:隔着水面。
  • 生别岛:生出一个孤独的岛屿。
  • 带桥如断虹:桥横跨水面,像一条断裂的彩虹。
  • 九疑南面:九疑山在南方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字梦得,号谏议大夫。生于公元772年,卒于842年。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于哲理,尤其擅长五言和七言诗。

创作背景:

《海阳十咏》的创作背景与刘禹锡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在他被贬到海阳(今山东)期间,他常常游览当地的名胜,创作了多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这首诗正是他在海阳游览时的所见所感,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切云亭》透过简练的文字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观,诗中不仅有山水的美,更蕴含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开头的“迥破林烟出”让人感受到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走出迷雾,眼前豁然开朗。接着“俯窥石潭空”则表现出俯视潭水的宁静,水的空灵与山林的朦胧形成鲜明对比。诗中“波摇杏梁日”用形象的描绘让人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杏树在阳光下摇曳生姿,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的动感和生机。而“松韵碧窗风”则通过声音与色彩的结合,传达出松涛的宁静与窗外清风的拂动,令人心旷神怡。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隔水生别岛”与“带桥如断虹”描绘出幽静的岛屿与桥梁,展现出一种远离尘世的宁静之美。最后一句“九疑南面事,尽入寸眸中”则是将眼前的美景与人生的哲思结合,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全诗意境深远,情感丰沛,展现了刘禹锡在自然中得到的灵感和人生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迥破林烟出:走出林中的烟雾,景色豁然开朗。
  2. 俯窥石潭空:低头看见清澈的石潭,空旷而宁静。
  3. 波摇杏梁日:波光粼粼,阳光照耀下的杏树摇曳生姿。
  4. 松韵碧窗风:松树的声音在窗外轻轻传来,清风徐来。
  5. 隔水生别岛:隔着水面,看见一个孤独的小岛。
  6. 带桥如断虹:桥横跨水面,宛若一条断裂的彩虹。
  7. 九疑南面事:九疑山南面的景致尽收眼底。
  8. 尽入寸眸中:所有美景都在眼中,似乎只在一寸之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带桥如断虹”,形象地将桥比作彩虹,增强了诗的视觉效果。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称,形成和谐的节奏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表现诗人的情感和哲思,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描绘自然风光,表达诗人对生命、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蕴含着对世俗的超然与对自然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心灵的宁静与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林烟:象征迷雾和不确定性,代表着生活中的困惑。
  • 石潭:象征清澈与宁静。
  • 杏梁:代表生机与希望。
  • 松韵:象征自然的声音与和谐。
  • 别岛:象征孤独与超脱。
  • 断虹:象征美好的事物逝去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隔水生别岛”所表达的意象是什么?

    • A. 孤独
    • B. 热闹
    • C. 繁华
    • D. 寂寞
  2. 诗人用“带桥如断虹”来比喻什么?

    • A. 桥的美丽
    • B. 自然的和谐美
    • C. 生活的短暂
    • D. 生活的艰辛
  3. 诗中“九疑南面事”指的是?

    • A. 一种自然景观
    • B. 诗人的回忆
    • C. 一种人生哲理
    • D. 现实的烦恼

答案:

  1. A. 孤独
  2. B. 自然的和谐美
  3. A. 一种自然景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 《春晓》 孟浩然

诗词对比:

  • 《登高》与《切云亭》的相似之处在于都表现了人对自然的感悟,但《登高》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苦短的感慨,而《切云亭》则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宁静与愉悦。
  • 《静夜思》则通过对月光的描写,反映了诗人的思乡情绪,与《切云亭》的自然描绘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刘禹锡集》
  • 相关诗词分析书籍与论文。

相关查询

十四夜用立春韵 以坡公君如大江日千里我如此水千山底为韵作 常山道中 读朱先生云谷诗 从元衡借庐山记偶成三首 题堪隐 从赵常德觅鼎帖 玩易斋 兰溪溪岸梅花 九月十三日雪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剃发工 连根带梢 包含樵的词语有哪些 退浑 爪字旁的字 明弃暗取 水字旁的字 癶字旁的字 是不是 具瞻所归 青字旁的字 侨脄 示字旁的字 口举手画 初本 一条藤儿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