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18: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18:34
送兵部尚书陈公出镇交阯
南交奏凯正论功,司马新承宠眷隆。 三受虎符参阃外,两持龙节镇蛮中。 萧何经国频供饷,裴度临边暂总戎。 已喜夷人归版籍,伏波铜柱谩争雄。
在南方边疆取得胜利后,正是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司马(陈公)新近受到皇帝的宠爱和重视。 三次接受虎符(军权象征)参与边疆事务,两次手持龙节(使节象征)镇守在蛮族地区。 像萧何那样为国家频繁供应军需,像裴度那样亲临边疆暂时统领军队。 已经高兴地看到蛮族人归顺并纳入版图,伏波将军的铜柱(象征功绩)也不必再争强好胜了。
作者介绍: 曾棨(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字子棨,号东篱,江西南昌人。其诗风清新,多写景抒情,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曾棨为送别兵部尚书陈公出镇交阯(今越南北部)而作。诗中赞颂陈公的功绩和威望,表达了对陈公的敬仰和对国家边疆安定的期望。
这首诗通过对陈公出镇交阯的赞颂,展现了陈公的威望和功绩。诗中运用典故,如萧何、裴度,以及伏波铜柱,来比喻陈公的治国和军事才能。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引用,诗人不仅赞扬了陈公的才能,也表达了对国家边疆安定的深切期望。诗的语言庄重,意象鲜明,情感深沉,体现了明代边疆诗的特点。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陈公的赞颂,表达了对国家边疆安定的期望和对陈公才能的敬仰。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司马”是指谁? A. 陈公 B. 萧何 C. 裴度 D. 伏波将军
“虎符”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军权 B. 使节 C. 功绩 D. 威严
诗中提到的“伏波铜柱”是为了纪念谁? A. 萧何 B. 裴度 C. 伏波将军 D. 陈公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