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22:05: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22:05:52
富春行赠范振
作者: 晁补之 〔宋代〕
钱塘江北百里馀,
涨沙不复生菰蒲。
沙田老桑出叶粗,
江潮打根根半枯。
八月九月秋风恶,
风高驾潮晚不落。
鼓声鼕鼕橹咿喔,
争凑富春城下泊。
君家茅屋并城楼,
不出山行不记秋。
越舶吴帆亦何故,
今年明年来复去。
钱塘江北边有百里多的水域,涨潮时沙滩上再也长不出菰蒲。沙田里的老桑树出叶粗糙,江水冲击树根,树木一半枯萎。八月和九月的秋风凶猛,风高潮晚,潮水无法退去。鼓声咚咚,橹声咿喔,争着在富春城下停泊。你的茅屋和城楼紧靠在一起,不出山行就不记得秋天的来临。越船和吴帆又为何在此,今年明年又会再来。
晁补之,字叔华,号志道,宋代著名诗人,擅长诗词和散文。他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作品中常流露出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此诗写于作者与朋友范振相聚之时,表达了对富春江水乡的依恋,以及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诗中描绘的秋景与潮水交织,反映了作者的情感波动。
《富春行赠范振》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秋景的诗,诗中通过细致的自然描写,展现了富春江的美丽与秋日的萧瑟。开篇以“钱塘江北百里馀”引入,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广阔的空间,接着描绘了涨潮时沙滩的荒凉和桑树的半枯,表现了自然界的无情。尤其是“八月九月秋风恶”,进一步加强了秋天的凶猛与压迫感。
诗中鼓声与橹声的描绘则增添了人间烟火气,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人在自然环境中的活动与生存。最后两句“君家茅屋并城楼,不出山行不记秋”,则是对友人的关切与问候,表达了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渗透出对过往友情的怀念和对生活现状的无奈,情感深邃而细腻,极具艺术感染力。
诗歌主要表达了对故乡水乡的眷恋、对自然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的思念,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中提到的“江潮”主要反映了什么?
“君家茅屋并城楼”中的“君家”指的是谁?
诗中提到的“八月九月秋风恶”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比较晁补之与李白在水乡描写中的不同,前者更注重细腻的环境描写与情感渗透,后者则常通过豪放的语言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