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1:46: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1:46:14
少时勇游山,说山喜动色。
中年谪南方,庐阜得深历。
当时不类谪,忘腰带之适。
怪人肝鬲异,破贼喜折屐。
只今窜林下,织衣而耕食。
缅怀兹两士,吾宗气相得。
吾春种桃时,子晓寻嵩日。
似闻黄面子,为采乌头出。
去年陟岱宗,一士世莫识。
天门邀之下,倾倒意已极。
斯人与人异,龙虎两超忽。
重寻亦无路,颠雨石崖坼。
年轻时我勇敢游山,山水间我常常兴奋不已。
中年时我被贬到南方,庐阜山的深邃让我有所领悟。
那时并不觉得自己被贬,甚至忘记了身上的腰带是否合适。
奇怪的是,那些人肝肠寸断,打贼时却乐于破鞋。
如今我在山林下隐居,织衣耕作,过着朴素的生活。
回想起那两位士人,我们之间的气质相得益彰。
春天我种桃时,你却在晨曦中寻觅嵩山的日出。
听说黄面子去采乌头,去年我登上岱宗,却无人知晓我。
在天门之下,我倾诉内心的极致情感。
此人与众不同,宛如龙虎,身手超凡。
再去寻找他,已无路可寻,山崖上雨打石壁的裂痕。
作者介绍:晁补之(1050年-1124年)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以其豪放和清新的风格受到后人的喜爱。他的诗歌多描写山水自然,表达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晁补之被贬之际,反映了他对人生变化的思考,以及对友人的怀念。诗中充满了对青春的回忆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这首诗通过对比年轻时和中年时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哲理思考。开头几句描绘了年轻时的勇敢与热情,正是那种无畏的精神使他能够游历山水,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然而,中年时期的贬谪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困境,生活的变迁使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在诗中,晁补之用对比的手法,将饱受磨难的中年与充满生机的年轻时光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诗中提到的“织衣而耕食”表达了隐居生活的简单和朴素,也隐含了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此外,诗中所描绘的“天门邀之下,倾倒意已极”,则是对自我情感的倾诉,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在语言上并不华丽,却透出一种深沉的哲理与情感,展现了宋代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友情的珍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回忆与现实的对比,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友谊的珍视,强调了人在变化中的坚持与寻求理想的决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少时勇游山”是指哪个时期的生活?
诗中“重寻亦无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缅怀兹两士”是为了表达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