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

《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

时间: 2025-05-07 16:41:34

诗句

一枝风物便清和,看尽千林未觉多。

结习已空从著袂,不须天女问云何。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6:41:34

原文展示

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
作者: 苏轼

一枝风物便清和,看尽千林未觉多。
结习已空从著袂,不须天女问云何。

白话文翻译

将古诗译为白话文,帮助用户理解诗意:

这一枝的梅花,仿佛清风和煦,观赏尽了千林万树,也不觉得多余。
已经习惯了这一切,不必让天女再来询问我的心情如何。

注释

字词注释:

  1. 风物:指自然景物,这里特指梅花。
  2. 清和:清新而和谐,形容梅花的气质。
  3. 结习:指习惯养成。
  4. 著袂:指衣袂飘动,这里隐喻诗人随意自如的状态。
  5. 天女:传说中仙女,这里指代询问者。

典故解析:

  • “天女问云何”:出自古代对仙女的描绘,常用以形容人间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及渴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文风格洒脱自然,常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友人杨公的梅花诗作之后所作,表达了他对梅花的理解与欣赏,同时也反映出他对自然与人生的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梅花不仅是自然界的美丽存在,更是诗人心境的映照。诗的开头“一枝风物便清和”,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展现了其清新脱俗的气质,给人以宁静和谐的感觉。接着,诗人说“看尽千林未觉多”,显示出他对于自然美的包容和深刻理解,仿佛在说,无论多少美丽的风景,最终都不过是心中一枝梅花的清和而已。

“结习已空从著袂”,在此,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淡然态度,已然习惯于这种自然的美,心中满是从容与禅意。而“不须天女问云何”,则更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自在和洒脱,仿佛在说不需要外界的询问,也不需要他人的认同,内心的感受和领悟已然足够。

整首诗在字句间流露出一种恬淡的生活哲学,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内心的追求,体现了苏轼超然物外的个性和深邃的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枝风物便清和:一枝梅花在风中摇曳,给人一种清新和谐的感觉。
  2. 看尽千林未觉多:即使看了千树万林的美景,心中也不觉得繁杂。
  3. 结习已空从著袂:习惯于这种宁静的状态,衣袂飘动自成一景。
  4. 不须天女问云何:内心的感受不需要他人来询问,已然明了。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一枝”和“千林”的对比,突出梅花的独特与清和。
  • 拟人:将衣袂拟人化,增强了诗的生动感。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梅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的淡然态度。诗人以梅花为媒介,体现了内心的宁静与自足,反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梅花:象征着高洁与坚韧,在寒冷中绽放,寓意着生命的顽强。
  2. :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带来清新与和谐的氛围。
  3. 天女:代表美好与渴望,反映出人对美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轼的《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主要描绘了什么意象?

    • A. 桃花
    • B. 梅花
    • C. 牡丹
  2. 诗中“结习已空从著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 A. 疲惫
    • B. 从容自在
    • C. 忧伤
  3. “不须天女问云何”中的“天女”指代什么?

    • A. 仙女
    • B. 普通人
    • C. 诗人自己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梅花》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诗词对比

  • 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王安石《梅花》的对比:
    • 苏轼的梅花更注重内心的感受与自然的和谐,而王安石则通过梅花表达了坚韧与不屈的精神,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梅花的文化象征与艺术表现》

相关查询

秋怀十首以竹药闭深院琴樽开小轩为韵 谢池春 其三 塔子矶 舍北摇落景物殊佳偶作五首 其四 舟过梅坞胡氏居爱其幽邃为赋一诗 上书乞再任冲佑 闲游所至少留得长句五首 其四 感寓 钱道人赞 庵中夜兴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黍字旁的字 满城风雨 丿字旁的字 鹰视狼步 鼎字旁的字 愍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鼠字旁的字 惨无人理 正言厉色 人众 汇票 一口不能著两匙 心花怒发 偏区 厂字头的字 孤军作战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