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09: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09:29
《次韵景文山堂听筝三首》 ——苏轼
忽忆韩公二妙姝,琵琶筝韵落空无。
犹胜江左狂灵运,空斗东昏百草须。
马上胡琴塞上姝,郑中丞后有人无。
诗成画烛飘金烬,八尺英公欲燎须。
荻花枫叶忆秦姝,切切幺弦细欲无。
莫把胡琴挑醉客,回看霜戟褚公须。
忽然想起韩愈所称的两位绝世女子,琵琶和筝的音韵在空中回荡。
她们的音乐仍然胜过江左的狂才灵运,仿佛与空中的东昏争斗,似乎百草都显得无趣。
马背上的胡琴和塞上的女子,郑中丞身后又有无数人。
诗成画中,烛光摇曳,金烬飘散,八尺的英公渴望点燃胡须。
荻花和枫叶让我想起秦姝,细腻的弦音让我心中满是思念。
不要让胡琴演奏给醉客听,回头看那霜戟下的褚公须。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因其才华横溢而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散文和书法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次韵景文山堂听筝三首》创作于苏轼晚年,正值他经历人生波折之时。此诗是对音乐、情感和友谊的追忆,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向往。
苏轼的这首诗以听筝为引子,展开了对音乐的赞美与对往昔的追忆。诗中提到的“韩公二妙姝”不仅是对音乐的感慨,更是对绝世女子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美与才华的向往。通过对比“江左狂灵运”,展示了苏轼对当时文人及其才情的敬仰。
在诗中,苏轼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马背上的胡琴”和“荻花枫叶”,将音乐与自然景观结合,营造出一种优雅而又怀旧的氛围。最后一句“莫把胡琴挑醉客”,表达了他对醉客的无奈和对美好音乐的珍视。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既有对音乐的热爱,也有对逝去时光的惋惜。通过沉浸于音乐之中,苏轼展现了其深厚的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整首诗表达了对音乐、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往昔的怀念和对友情的珍视,展现出苏轼对人生的感悟与哲思。
《次韵景文山堂听筝三首》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韩公”指的是谁?
“荻花枫叶忆秦姝”中“秦姝”指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