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1:34: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1:34:32
幽磬隔花闻,清梵如尘,惜惜别院悄无人。
燕子不来春又去,立到黄昏。
芳草最愁君,埋了罗裙,可怜眉黛已无痕。
曾是旧时帘底月,如此销魂。
在花丛中隐约传来幽幽的磬声,清雅的梵音轻如尘埃,令人怅惘的是这寂静的别院竟然无人来访。燕子不再归来,春天又要过去,直到黄昏时分。芳草最让人忧伤,埋藏了你的罗裙,可怜那眉黛已无踪影。曾经是旧时帘下的明月,如今却如此令人销魂。
“帘底月”典出古诗,意指月光照在帘幕后,暗指美好的过去与逝去的时光。
周祖同(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与人情世态,常常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
此诗作于与友人游览增寿寺时,因见到友人指向的故人埋处,激发出对于过往情感的追忆与感伤。
这首《浪淘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逝去时光与人事的深切怀念。开篇以“幽磬隔花闻”引入,清雅的寺庙环境与幽静的氛围使得诗人心中的惆怅愈加明显。接着“燕子不来春又去”一句,利用燕子作为春的象征,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别离的痛楚。随着春天的逝去,诗人感受到的孤独与忧伤愈发加重。中间部分“芳草最愁君”,使用草与裙的隐喻,传达了对失去的女性的深切怀念与惋惜,体现了诗人对美好往昔的追忆。最后的“如是销魂”则以强烈的情感总结全诗,强调了对失去美好时光的痛惜。
整首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对失去的美好时光和人事的感慨。诗人以自然景物的变化映射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诗中意象不仅传递了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时光流逝的普遍感伤,展示了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惋惜。
“幽磬隔花闻”中的“幽磬”指的是?
a) 寺庙的钟声
b) 轻柔的磬声
c) 远方的回声
诗中“燕子不来春又去”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愁苦
c) 平静
“可怜眉黛已无痕”中的“眉黛”象征什么?
a) 青春与美丽
b) 友情
c) 财富
与周祖同的《浪淘沙》相对比,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对过去的怀念,情感细腻而深刻。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