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0:01: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0:01:03
长信秋词五首
作者: 王昌龄 〔唐代〕
金井梧桐秋叶黄,
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
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
霜深犹忆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
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
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
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
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
昭阳殿下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
红罗帐里不胜情。
第一首
金井边的梧桐树叶已变黄,
珠帘没有卷起,夜里已是霜降。
熏香的笼子和玉枕都显得无色,
我躺卧听着南宫里清晰的漏水声。
第二首
高殿里的秋刀声响彻夜阑,
霜深的季节让我忆起那寒冷的御衣。
银灯下青色的刺绣已停下缝制,
我还在金城中等待明主的垂怜。
第三首
清晨扫帚轻轻打开金殿,
我和团扇在这里徘徊。
玉颜的美丽比不上寒鸦的颜色,
依旧带着昭阳殿的日影。
第四首
我真成薄命,长久寻思你,
梦见君王后又觉得疑惑。
火光照亮西宫,知道你夜里饮酒,
分明又是奉恩的时候。
第五首
长信宫中秋月明亮,
昭阳殿下捣衣的声音在回响。
白露堂中留下细草的痕迹,
红罗帐里情意绵绵不胜情。
作者介绍:
王昌龄,字少伯,号芙蓉,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公元698年,卒于公元757年。他以边塞诗和五律闻名,作品情感真挚,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
《长信秋词五首》创作于晚秋时节,诗人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写,表达对皇宫生活的孤寂和对明主的思念之情,反映了唐代宫廷生活的细腻与哀愁。
《长信秋词五首》表现了王昌龄对秋天的感受,以及在宫廷生活中所体会到的孤独和思念。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将秋天的萧瑟与宫廷的寂静相结合,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情绪。王昌龄用“金井梧桐秋叶黄”开篇,立即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具有深秋气息的场景。接着,通过“珠帘不卷夜来霜”暗示了夜的寒冷,以及内心的孤寂。
诗中多次提到的“明主”,表达了对君主的向往与思念,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随着诗篇的推进,诗人对过往的回忆与现实的无奈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张力。王昌龄运用细腻的意象,如“玉枕无颜色”,“寒鸦色”等,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失落感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整首诗在意象运用上巧妙,情感层次丰富,展现了王昌龄在古典诗歌中的卓越才华。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秋天的孤寂与对皇权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现状的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金井”指的是?
a) 一种花
b) 皇宫的一部分
c) 水井
“寒鸦色”用来形容什么?
a) 玉颜
b) 秋天的颜色
c) 夜晚的颜色
诗中反复提到的“明主”指的是?
a) 诗人的朋友
b) 皇帝或君王
c) 诗人的父亲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均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王昌龄侧重于宫廷生活的孤寂,而李白则展现了对历史深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