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07: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07:28
原文展示: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白话文翻译:
从军有苦也有乐,关键在于跟随谁。跟随的是神勇的将领,怎能长久劳苦。相公征讨关右,威怒震动天际。一次出征消灭敌人,再次出征使羌夷臣服。西边收复边地贼寇,如同俯身拾取遗物。赏赐超越山丘,酒肉多得超过河流。军中物资丰富,人马都肥壮。步行兼乘返回,空余物资充足。开拓土地三千里,往返迅速如飞。歌舞进入邺城,愿望全部实现。白天在大朝中处理政务,傍晚轻松回家。对外参与明智的政治,对内不荒废家事。禽兽害怕成为牺牲,良苗已被收割。私下羡慕负鼎的贤人,愿磨砺自己愚钝的资质。不能效仿沮溺,相伴持锄耕作。谁读了夫子的诗,确实知道所言不虚。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人,三国时期文学家、官员。王粲出身名门望族,少年时即有才名,后因战乱避难荆州,依附刘表。王粲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和辞赋方面,其诗风清新,辞赋华丽,尤以《登楼赋》最为著名。《从军诗五首》是王粲在曹操麾下从军时所作,反映了当时的战争生活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从军诗五首》是王粲在曹操麾下从军时所作,反映了当时的战争生活和个人情感。王粲在曹操的军队中担任文职,亲历了多次征战,这些诗作既表达了对战争的感慨,也体现了对曹操的忠诚和对胜利的喜悦。
诗歌鉴赏:
王粲的《从军诗五首·其一》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军旅诗。诗中,王粲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从军的苦与乐,以及跟随神勇将领的荣耀。他赞美了曹操的威武和军队的强大,通过“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等句,展现了战争的胜利和边疆的安定。诗中的“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更是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军队的迅猛和战果的辉煌。王粲在诗中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感慨,也体现了对曹操的忠诚和对胜利的喜悦。整首诗气势磅礴,语言雄浑,展现了王粲作为文人的豪迈情怀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
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赞美曹操的威武和军队的强大,表达了对战争胜利的喜悦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诗中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战争的胜利和边疆的安定,体现了王粲作为文人的豪迈情怀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王粲的《从军诗五首·其一》中,“所从神且武”指的是跟随谁? A. 曹操 B. 刘备 C. 孙权 D. 袁绍
诗中的“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描述了什么? A. 战争的失败 B. 战争的胜利 C. 和平的景象 D. 边疆的安定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夸张 C. 对仗 D. 拟人
诗中的“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悲伤 B. 忧虑 C. 喜悦 D. 愤怒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