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从军诗五首·其一

《从军诗五首·其一》

时间: 2025-04-26 17:07:28

诗句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

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07:28

原文展示: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白话文翻译:

从军有苦也有乐,关键在于跟随谁。跟随的是神勇的将领,怎能长久劳苦。相公征讨关右,威怒震动天际。一次出征消灭敌人,再次出征使羌夷臣服。西边收复边地贼寇,如同俯身拾取遗物。赏赐超越山丘,酒肉多得超过河流。军中物资丰富,人马都肥壮。步行兼乘返回,空余物资充足。开拓土地三千里,往返迅速如飞。歌舞进入邺城,愿望全部实现。白天在大朝中处理政务,傍晚轻松回家。对外参与明智的政治,对内不荒废家事。禽兽害怕成为牺牲,良苗已被收割。私下羡慕负鼎的贤人,愿磨砺自己愚钝的资质。不能效仿沮溺,相伴持锄耕作。谁读了夫子的诗,确实知道所言不虚。

注释:

  • 从军有苦乐:从军的生活有苦有乐。
  • 但问所从谁:关键在于跟随谁。
  • 所从神且武:跟随的是神勇的将领。
  • 焉得久劳师:怎能长久劳苦。
  • 相公征关右:相公指曹操,征讨关右地区。
  • 赫怒震天威:威怒震动天际。
  • 一举灭獯虏:一次出征消灭敌人。
  • 再举服羌夷:再次出征使羌夷臣服。
  • 西收边地贼:西边收复边地贼寇。
  • 忽若俯拾遗:如同俯身拾取遗物。
  • 陈赏越丘山:赏赐超越山丘。
  • 酒肉逾川坻:酒肉多得超过河流。
  • 军中多饫饶:军中物资丰富。
  • 人马皆溢肥:人马都肥壮。
  • 徒行兼乘还:步行兼乘返回。
  • 空出有余资:空余物资充足。
  • 拓地三千里:开拓土地三千里。
  • 往返速若飞:往返迅速如飞。
  • 歌舞入邺城:歌舞进入邺城。
  • 所愿获无违:愿望全部实现。
  • 昼日处大朝:白天在大朝中处理政务。
  • 日暮薄言归:傍晚轻松回家。
  • 外参时明政:对外参与明智的政治。
  • 内不废家私:对内不荒废家事。
  • 禽兽惮为牺:禽兽害怕成为牺牲。
  • 良苗实已挥:良苗已被收割。
  • 窃慕负鼎翁:私下羡慕负鼎的贤人。
  • 愿厉朽钝姿:愿磨砺自己愚钝的资质。
  • 不能效沮溺:不能效仿沮溺。
  • 相随把锄犂:相伴持锄耕作。
  • 孰览夫子诗:谁读了夫子的诗。
  • 信知所言非:确实知道所言不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人,三国时期文学家、官员。王粲出身名门望族,少年时即有才名,后因战乱避难荆州,依附刘表。王粲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和辞赋方面,其诗风清新,辞赋华丽,尤以《登楼赋》最为著名。《从军诗五首》是王粲在曹操麾下从军时所作,反映了当时的战争生活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从军诗五首》是王粲在曹操麾下从军时所作,反映了当时的战争生活和个人情感。王粲在曹操的军队中担任文职,亲历了多次征战,这些诗作既表达了对战争的感慨,也体现了对曹操的忠诚和对胜利的喜悦。

诗歌鉴赏:

王粲的《从军诗五首·其一》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军旅诗。诗中,王粲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从军的苦与乐,以及跟随神勇将领的荣耀。他赞美了曹操的威武和军队的强大,通过“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等句,展现了战争的胜利和边疆的安定。诗中的“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更是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军队的迅猛和战果的辉煌。王粲在诗中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感慨,也体现了对曹操的忠诚和对胜利的喜悦。整首诗气势磅礴,语言雄浑,展现了王粲作为文人的豪迈情怀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 表达了从军生活的复杂性,既有苦也有乐,关键在于跟随谁。
  2.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 跟随的是神勇的将领,因此不会长久劳苦。
  3. 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 描述了曹操征讨关右的威武场面,威怒震动天际。
  4.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 展现了战争的胜利,一次出征消灭敌人,再次出征使羌夷臣服。
  5.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 描述了西边收复边地贼寇的轻松,如同俯身拾取遗物。
  6.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 赏赐超越山丘,酒肉多得超过河流,形容军中物资丰富。
  7.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 军中物资丰富,人马都肥壮。
  8.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 步行兼乘返回,空余物资充足。
  9.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 开拓土地三千里,往返迅速如飞。
  10.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 歌舞进入邺城,愿望全部实现。
  11.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 白天在大朝中处理政务,傍晚轻松回家。
  12.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 对外参与明智的政治,对内不荒废家事。
  13.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 禽兽害怕成为牺牲,良苗已被收割。
  14.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 私下羡慕负鼎的贤人,愿磨砺自己愚钝的资质。
  15.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

    • 不能效仿沮溺,相伴持锄耕作。
  16. 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 谁读了夫子的诗,确实知道所言不虚。

修辞手法:

  • 比喻:“忽若俯拾遗”比喻收复边地贼寇的轻松。
  • 夸张:“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夸张地表现了军队的迅猛和战果的辉煌。
  • 对仗:“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赞美曹操的威武和军队的强大,表达了对战争胜利的喜悦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诗中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战争的胜利和边疆的安定,体现了王粲作为文人的豪迈情怀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神且武:神勇的将领。
  • 赫怒震天威:威怒震动天际。
  • 獯虏、羌夷:敌人的代称。
  • 边地贼:边地贼寇。
  • 丘山、川坻:山丘和河流,比喻赏赐和酒肉之多。
  • 饫饶:丰富的物资。
  • 溢肥:肥壮。
  • 三千里:广阔的土地。
  • 邺城:曹操的都城。
  • 大朝:朝廷。
  • 家私:家事。
  • 负鼎翁:贤人。
  • 沮溺:隐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粲的《从军诗五首·其一》中,“所从神且武”指的是跟随谁? A. 曹操 B. 刘备 C. 孙权 D. 袁绍

  2. 诗中的“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描述了什么? A. 战争的失败 B. 战争的胜利 C. 和平的景象 D. 边疆的安定

  3.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夸张 C. 对仗 D. 拟人

  4. 诗中的“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悲伤 B. 忧虑 C. 喜悦 D. 愤怒

答案:

  1. A
  2. B
  3. B
  4.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曹操《短歌行》:表达了曹操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 王粲《登楼赋》:展现了王粲的文学才华和对时局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曹操《短歌行》与王粲《从军诗五首·其一》:两者都表达了豪情壮志,但曹操的诗更加直接和激昂,而王粲的诗则更加细腻和含蓄。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三国志》:陈寿著,详细记载了三国时期的历史。
  • 《王粲集》:收录了王粲的诗文作品,是研究王粲文学的重要资料。
  • 《古诗源》:沈德潜编选,收录了大量的古代诗歌,是研究古代诗歌的重要参考书。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点绛唇 宿竹林寺,有怀钱仲联,酬其赠别词也 点绛唇·春雨濛濛 点绛唇 生离 点绛唇 避暑 点绛唇 其一 和吴见山韵 点绛唇 探花 点绛唇·人道长生 点绛唇 其四 点绛唇·市楼茗坐,醇士絜生要同作 点绛唇(奇香蜡梅)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酉字旁的字 修金 方字旁的字 嬖惑 营农 耂字旁的字 知其一未睹其二 动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白字旁的字 马上功成 缶字旁的字 蹈仁履义 瑕滓 包含皤的词语有哪些 奋笔疾书 神枢鬼藏 造恶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