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45: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45:25
故吏部郎中赠给事中韦公挽歌二首
作者:李嘉祐 〔唐代〕
神理今何在,斯人竟若斯。
颜渊徒有德,伯道且无儿。
白发今非老,青云数有奇。
谁言夕郎拜,翻向夜台悲。
社里东城接,松阡北地开。
闻笳春色惨,执绋故人哀。
终日南山对,何时渭水回。
仁兄与恩旧,相望泣泉台。
这首诗表达了对已故韦公的深切怀念与哀悼。诗中提到神理(神明的道理)现在哪里了?这位人却已逝去,令人感慨。颜渊(孔子的弟子)虽有德行,但伯道(另一位历史人物)却无儿承继。白发并不代表真正的年老,青云之志却仍然存在。谁说夕阳下的礼拜会带来安慰?反而让人更感悲伤。社里东城的花开,松林北地的景象,也让人感受到春色中的凄凉。听到笳声,春天的气息变得惨淡,哀悼这位故人。整日面对南山,何时才能再次见到渭水的回流?与仁兄和恩旧的情谊,让我在泉台前泪眼相望。
作者介绍:李嘉祐,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擅长五言和七言诗,作品多以感情真挚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韦公去世后,李嘉祐以此表达对他深厚的敬意与怀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故人之情的重视。
这首挽歌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优美的意象,展现了李嘉祐对韦公的深切怀念。诗中以“神理今何在”开头,直接引入主题,表达对已逝者的困惑与惋惜。通过“颜渊徒有德,伯道且无儿”的对比,突显出即使有德行的人也难以逃避生死的无常,令人感到生命的脆弱。
接着,诗人用“白发今非老”来强调心态的年轻与志向的永恒,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如“社里东城接,松阡北地开”,将春天的美景与哀伤的情感结合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与失落。
最后通过“终日南山对,何时渭水回”,“仁兄与恩旧,相望泣泉台”的结尾,诗人将个人情感提升到对人际关系的深刻反思,表现出对往昔友谊的珍视与对未来的无奈。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韦公的哀悼,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珍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同时也展现了对未来的渴望与对逝去时光的追忆,情感真挚而深刻。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颜渊”是哪个历史人物的名字?
A. 孔子的弟子
B. 老子的门徒
C. 墨子的朋友
D. 杜甫的同僚
下列哪一句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
A. 白发今非老
B. 何时渭水回
C. 执绋故人哀
D. 神理今何在
诗中提到的“春色惨”指的是哪种情感?
A. 欢快
B. 哀伤
C. 宁静
D. 愤怒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哀江头》相比,李嘉祐的挽歌更注重内心的情感表达,而杜甫则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出对时代的反思。两者都在哀悼中融入了对生命的思考,展现出唐代诗人对人情与自然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