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3:34: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3:34:12
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
巴峤南行远,长江万里随。
不才甘谪去,流水亦何之。
地远明君弃,天高酷吏欺。
清山独往路,芳草未归时。
流落还相见,悲欢话所思。
猜嫌伤薏苡,愁暮向江篱。
柳色迎高坞,荷衣照下帷。
水云初起重,暮鸟远来迟。
白首看长剑,沧洲寄钓丝。
沙鸥惊小吏,湖月上高枝。
稚子能吴语,新文怨楚辞。
怜君不得意,川谷自逶迤。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刘长卿因贬谪而远行的惆怅与无奈。
南巴的行程漫长,长江也随着我一路奔涌而去。
我这无能之人甘愿被贬,流水又会流向何方呢?
身处偏远之地,明君早已抛弃我,天高地远,酷吏又何尝没有欺凌?
清静的山路我独自走去,芳草茂盛而我却未能归来。
虽身在流落之地,依然能与你重逢,悲欢离合中谈论着思念。
彼此之间猜忌与伤感,愁苦在黄昏时分向江边蔓延。
柳色迎接高坞,荷花衣裳映照着窗帷。
水天云起,暮鸟归来得迟。
白发人看着长剑,沧洲上寄托着钓丝。
沙鸥惊动了小吏,湖面上的月亮映照高枝。
小孩子能说吴语,新诗文怨恨楚辞。
怜惜你不得志,川谷在自我缠绕。
刘长卿(约709年-约786年),字宗臣,唐代诗人,因其作品多描写离别、贬谪等情感,风格清新,情感细腻。刘长卿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诗歌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是刘长卿被贬谪至南方后所作,反映了他对自己遭遇的沉重感慨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诗中对大自然的细致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故乡的思念。
《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因贬谪而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奈。全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融入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开头就以“巴峤南行远,长江万里随”描绘了漫长的旅途,给人一种孤独无助的感觉。接下来的“不才甘谪去,流水亦何之”更是直接表露了诗人的心境。他的贬谪不仅是个人的遭遇,也是对社会的无奈感叹。
在诗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事交织,展示了对生活的思索与对友情的向往。“流落还相见,悲欢话所思”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珍贵,尽管身处逆境,仍然希望能与友人相聚,共同倾诉内心的苦楚与思念。此外,诗中多处采用对比手法,如“清山独往路”与“芳草未归时”,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也颇具匠心,柳色、荷衣、水云、暮鸟等意象交替出现,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也暗示了他对归属与自由的渴望。最后一句“怜君不得意,川谷自逶迤”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与对自身境遇的无奈。
全诗围绕诗人的贬谪与思乡之情展开,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苦短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传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巴峤南行远”中的“巴峤”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四川
B. 湖北
C. 江西
D. 贵州
诗中提到的“长江万里随”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希望
B. 对自然的热爱
C. 对友人的思念
D. 对生命的感慨
“怜君不得意,川谷自逶迤”中“川谷”象征着什么?
A. 友人的成功
B. 自身的失落
C. 大自然的美丽
D. 诗人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