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3:25: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3:25:57
贺新郎五十八首 其四十三
作者: 蒋士铨 〔清代〕
听罢兰台鼓。信从来消魂惟别。
黯然难语。说礼敦诗周旋久,
梦绕两公堂户。把人物恒沙量数。
只有惺惺解怜惜,是斯文未丧天公许。
识字矣者般苦。落红已葬燕支土。
算杨花飘茵入溷,年年谁主。
猿鹤形骸麋鹿性,未可久居亭墅。
况臣是孤生寒窭,衮衮诸公登台省,
看明时无阙须人补。不才者义当去。
听完兰台的鼓声,我的心情特别沉重,常常因为分别而感到消魂。
黯然神伤,难以言语。讲究礼仪和诗歌周旋已久,
梦中常常萦绕在两位公子的堂前。对比人世间的繁华与数量,
只有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相互体谅,真希望文人雅士不会因时世的变迁而失去对人性的珍视。
识字的人也有如此的苦恼,落花已经葬入燕子的泥土。
想想杨花随风飘落,年年都是谁来主宰。
猿鹤的身形和麋鹿的性情,未必能够长久栖息在这亭子和山庄。
况且我此人孤独无依,身处寒冷的窘境,
一群公子们登上台省,希望能看到明时的缺陷需要人来补充。
像我这样无才之人,自然该退出这个舞台。
蒋士铨(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工于词,擅长描绘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索。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士人的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
本诗写于清代,正值士人面对社会变迁时的无奈与忧伤。诗中表现了士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当下现实的反思。
这首诗在形式上遵循了古词的韵律,而在内容上则深入探讨了士人情感的复杂性。通过对兰台鼓声的反思,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表现出对离别的惆怅与对理想的追求。诗中多处提到的自然意象,如“落红”、“杨花”等,寓意着时光的流逝与无奈,把个体的孤独感与世事的无常相互交织。诗人通过对“猿鹤形骸”和“麋鹿性”的描绘,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反映了不才的士人对历史责任的自觉。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对友谊的珍惜与对现实的反思,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性的思考。
整首诗探讨了士人对友谊的珍视、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的反思,体现了深厚的文化情感和对人性关怀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兰台”指的是哪个机构?
“惺惺解怜惜”意指什么?
诗人自称为“孤生寒窭”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