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32:38
原文展示:
答刘成父四愁诗
王令 〔宋代〕
倦客维扬每自悲,有时双泪等闲垂。
眼前所识皆庸我,天下为忧可语谁。
把臂便嫌逢子晚,开縢乃见起予诗。
卷舒万彻吟千遍,此後多应手有胝。
白话文翻译:
作为一个疲惫的旅人,在维扬常常感到悲伤,有时不自觉地流下双泪。
眼前认识的人都是平庸之辈,忧国忧民的话又能对谁说呢?
与你握手相见,只恨相识太晚,打开书卷,才见到激励我的诗篇。
反复吟诵,千遍万遍,此后书写多了,手恐怕都要起茧了。
注释:
- 倦客:疲惫的旅人。
- 维扬:今江苏扬州。
- 庸我:平庸之辈。
- 把臂:握手,表示亲近。
- 开縢:打开书卷。
- 起予:激励我。
- 卷舒:指书卷的展开与收起,这里指阅读。
- 万彻:千遍万遍。
- 手有胝:手上起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令(1032-1059),字景仁,北宋诗人,以诗文见长,其诗风格清新,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此诗是王令回应友人刘成父的《四愁诗》而作,表达了自己在扬州的孤独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王令在扬州时,感到周围的人皆平庸,无人能理解他的忧国忧民之情,直到遇到刘成父,通过其诗作找到了共鸣,因此写下此诗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与刘成父的深厚情谊。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王令在扬州的孤独感和对国家社会的深切忧虑。首句“倦客维扬每自悲”直接点出了诗人的心境,接着“有时双泪等闲垂”进一步以泪水形象地描绘了他的悲伤。后两句“眼前所识皆庸我,天下为忧可语谁”则抒发了他在现实中的孤独和对知音的渴望。最后两句通过与刘成父的诗作相遇,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诗歌的喜爱,以及通过诗歌找到心灵慰藉的喜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倦客维扬每自悲”,诗人自称为“倦客”,表达了在扬州的疲惫和悲伤。
- “有时双泪等闲垂”,用“双泪”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悲伤之情。
- “眼前所识皆庸我”,诗人感叹周围的人皆平庸,无法理解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 “天下为忧可语谁”,诗人抒发了对国家社会的忧虑,却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
- “把臂便嫌逢子晚”,诗人通过与刘成父的相遇,表达了相见恨晚的情感。
- “开縢乃见起予诗”,诗人通过阅读刘成父的诗作,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 “卷舒万彻吟千遍”,诗人反复吟诵诗作,表达了对诗歌的喜爱。
- “此後多应手有胝”,诗人预见自己将因频繁书写而手上起茧,显示了对诗歌创作的执着。
修辞手法:
- 比喻:“双泪等闲垂”中的“双泪”比喻诗人的悲伤。
- 对仗:“倦客维扬每自悲”与“有时双泪等闲垂”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拟人:“天下为忧可语谁”中的“天下”被赋予了忧虑的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诗人在扬州的孤独和对国家社会的忧虑,以及通过诗歌找到心灵慰藉的喜悦。诗人通过与刘成父的诗作相遇,表达了友情的重要性和诗歌的力量。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倦客”、“双泪”、“庸我”、“天下”、“把臂”、“开縢”、“卷舒”、“手有胝”。
- 详细解释:这些词汇共同构建了诗人在扬州的孤独、悲伤、对平庸的厌恶、对国家社会的忧虑,以及对友情和诗歌的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悲伤 C. 愤怒 D. 惊讶
- 诗人为什么感到悲伤?
A. 因为孤独 B. 因为贫穷 C. 因为疾病 D. 因为战争
- 诗人通过什么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A. 友情 B. 诗歌 C. 旅行 D. 美食
答案: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令的其他诗作,如《秋怀》等,可以进一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主题。
- 其他宋代诗人的忧国忧民诗作,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诗词对比:
- 王令的《答刘成父四愁诗》与刘成父的《四愁诗》可以进行对比,了解两位诗人的友情和诗歌交流。
- 王令的孤独忧国诗与陆游的忧国诗进行对比,分析两位诗人在表达忧国情怀上的异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