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45: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45:01
《征妇怨》
作者:张籍 〔唐代〕
九月匈奴杀边将,
汉军全没辽水上。
万里无人收白骨,
家家城下招魂葬。
妇人依倚子与夫,
同居贫贱心亦舒。
夫死战场子在腹,
妾身虽存如昼烛。
九月时节,匈奴人杀了边境将领,
汉军在辽水之上全军覆没。
万里之遥无人收埋白骨,
每户人家在城下招魂为死者葬。
妇女依偎着孩子与丈夫,
即使生活贫困心里也感到舒心。
丈夫死于战场,孩子尚在腹中,
我虽然活着,却如同白昼的烛火。
张籍,唐代诗人,字少君,号子容,生于河南,擅长诗歌,特别是边塞诗与古体诗,作品风格多样。
《征妇怨》创作于唐代边境战乱时期,反映了战争给家庭和个人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悲哀,诗中通过一位妇女的视角,讲述了战争对她生活的影响。
《征妇怨》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展现了战争对家庭的毁灭性影响。诗的开头描绘了匈奴的入侵和汉军的失败,传达出一种无奈和悲伤的情感。接着,诗人通过“万里无人收白骨”这一句,表现出战争的惨烈与无情,令人心痛。随后的“家家城下招魂葬”,则深刻揭示了在战争中无数家庭失去亲人的悲惨现实,表现了对亡灵的哀悼。
在情感的转折中,诗人描写了妇女与孩子的生活状态,虽然生活贫困,但依然心感安慰,这里反映出一种对生活的坚韧和对家庭的依恋。然而,随着丈夫的死去和孩子尚在腹中,这种安慰又显得格外脆弱,最后以“妾身虽存如昼烛”收尾,暗示了妇女的孤独和无助,烛火象征着脆弱的生命和无尽的悲哀。
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表达中,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坚韧,使人深思。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揭示战争对家庭和个人生活的摧残,从而引发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渴望,同时展现了女性在困境中的坚韧与脆弱。
诗中提到的战争对哪个民族的影响?
A. 汉朝
B. 唐朝
C. 匈奴
D. 魏晋
“妾身虽存如昼烛”这句中的“昼烛”比喻什么?
A. 照明
B. 脆弱生命
C. 光明未来
D. 灭亡
诗中妇女的心情是怎样的?
A. 高兴
B. 绝望
C. 平静
D. 忧伤
答案:1. C; 2. B; 3. D
以上内容对《征妇怨》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解读,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