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47: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9:47:44
灵藤为拄杖,白净色如银。
得自高僧手,将扶病客身。
春游不骑马,夜会亦呈人。
持此归山去,深宜戴角巾。
这根拄杖是用灵藤做的,颜色洁白如银。
它是从一位高僧那里得来的,可以帮助身体虚弱的人。
春天游玩时我不骑马,夜晚聚会时也显得得体。
带着它回到山中,特别适合戴上僧人的角巾。
诗中提到的“高僧”,可以联系到佛教文化中的高僧大德,他们不仅有高深的佛理,也常常被视为医者,能够给予信徒身体和精神上的帮助。“灵藤”在传统中常被视为珍贵的草药,象征着健康与长寿。
作者介绍: 张籍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生于公元766年,卒于公元830年。他以乐府诗和五言绝句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答僧拄杖》创作于张籍与一位高僧的交流中,诗中表现出对高僧赠予拄杖的感激之情,也反映了他对身体虚弱者的关怀,体现了人间的温情。
《答僧拄杖》是一首简洁而意蕴深远的诗。诗的开头,以“灵藤为拄杖,白净色如银”描绘了拄杖的特征,灵藤的选择暗含了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这根拄杖的珍贵和神圣,仿佛它不仅仅是行走的工具,更是高僧慈悲心的象征。
接下来的“得自高僧手,将扶病客身”则进一步深化了情感,表达了从高僧处得到的这根拄杖承载着一种精神的支持。高僧的形象在这里是智慧和关怀的代表,拄杖则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
“春游不骑马,夜会亦呈人”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他宁愿选择这根拄杖而非骑马,体现了一种朴素与宁静的生活理念,强调了与自然的亲近和人际交往的真诚。最后一句“持此归山去,深宜戴角巾”则是对自我的认同与归属,强调了僧人的身份与内心的宁静,展现了他对佛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描写一根拄杖,表达了对生命的理解、对人际关系的珍视以及对精神追求的向往,体现了张籍深厚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一根拄杖,表达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支持,以及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张籍
C. 杜甫
D. 白居易
“灵藤为拄杖”的意思是?
A. 用藤做的拄杖
B. 用木头做的拄杖
C. 用金属做的拄杖
D. 用竹子做的拄杖
诗中提到的“高僧”象征着什么?
A. 权力
B. 财富
C. 智慧与关怀
D. 美丽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