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17:03
永遇乐
作者: 田遨 〔近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一卷楚词,迷离惝恍,如仙如魅。我与灵均,古今悬绝,未觉心相会。美人香草,偶然成诵,不过一时陶醉。又谁知十年浩劫,竟分楚客清泪!妖风一起,欺文扫地,弄得河山破碎。小丑跳梁,英雄种菜,颠倒论功罪。一场恶梦,醒来四顾,又见湖山晴翠。愿今后不见三闾,长年憔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开篇提到《楚辞》,让人感到迷离而恍惚,仿佛置身于仙境。我与灵均(指屈原)在古今之间遥不可及,竟未曾感到心灵相通。美人与香草的吟诵,不过是偶然的陶醉而已。谁能想到经历了十年的浩劫,竟然使得楚客(屈原的化身)泪水涟涟!妖风一来,文人被迫隐退,导致山河破碎。小丑在舞台上跳跃,英雄却退隐田园,功过是非被颠倒。一场噩梦醒来四顾,依然看到湖山的晴翠。希望今后不再见到三闾(指屈原),免得长年憔悴。
注释:
- 楚词: 指《楚辞》,是屈原等人的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
- 迷离惝恍: 形容心情恍惚、迷离。
- 灵均: 指屈原,因其字“灵均”而得名。
- 十年浩劫: 指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动荡与破坏,指代历史上的重大灾难。
- 妖风: 比喻邪恶势力或不良风气。
- 三闾: 三闾大夫,指屈原,因其在楚国的身份而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田遨,近现代诗人,身处风云变幻的时代,常以历史背景为基础进行创作,体现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永遇乐》创作于历史动荡不安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古代诗词的追忆与反思,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痛惜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永遇乐》是一首通过古典和现代交织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开篇提到《楚辞》,立即引发读者对古代文化的共鸣,而“迷离惝恍”的描写则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传达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忆。随后,诗人将目光转向历史的悲剧,尤其是十年浩劫带来的伤痛,表现了对文人命运的无奈与哀痛。
“妖风一起,欺文扫地”的句子极具力量,展现了对文化被压制的愤慨。对于“英雄种菜”的描写,既有对历史英雄的悲叹,也有对现实的讽刺。诗的最后转向希望,尽管经历了无数磨难,湖山依旧晴翠,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的期盼。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文化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卷楚词,迷离惝恍: 引用《楚辞》,让人感到恍惚和迷离。
- 如仙如魅: 形容美好事物的超凡脱俗。
- 我与灵均,古今悬绝: 表达与屈原的隔绝感,古今的鸿沟。
- 未觉心相会: 说明未能感受到心灵的相通。
- 美人香草,偶然成诵: 美人与香草的吟诵是一时的陶醉而已。
- 又谁知十年浩劫: 提到历史上的动荡与破坏。
- 竟分楚客清泪: 楚客(屈原化身)因历史的悲剧而泪流满面。
- 妖风一起,欺文扫地: 指邪恶势力对文人的压制。
- 弄得河山破碎: 形容国家的破败。
- 小丑跳梁,英雄种菜: 对比小丑与英雄的命运颠倒。
- 一场恶梦,醒来四顾: 形容经历过噩梦后对现实的反思。
- 又见湖山晴翠: 重新看到美好的景象,表达希望。
- 愿今后不见三闾,长年憔悴: 希望未来不再见到屈原的忧伤。
修辞手法:
- 比喻: “妖风”比喻不良的社会风气。
- 对比: 小丑与英雄的对比,强调历史的荒诞。
- 象征: “湖山晴翠”象征着希望与美好未来。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文化的追忆,反映了对历史悲剧的深切思考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人性与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教训的警醒。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楚词: 代表古代文化的辉煌与人们对美的追求。
- 妖风: 象征着邪恶的社会风气。
- 湖山晴翠: 象征着希望与美好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一卷楚词”中的“楚词”指的是哪位古代诗人的作品?
- “妖风一起,欺文扫地”中“妖风”比喻什么?
- A. 自然灾害
- B. 不良风气
- C. 战争
- D. 社会动荡
- 诗中提到的“长年憔悴”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答案:
- B. 屈原
- B. 不良风气
- B. 屈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 - 屈原
- 《红楼梦》中的诗词 - 曹雪芹
诗词对比:
- 《离骚》与《永遇乐》: 两者都表达了对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思考,但《离骚》更直接地探讨个体的情感与理想,而《永遇乐》则更加注重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的批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