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21: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21:54
我生譬天星,睍睆但空誉。
学经羞轮扁,常恐老窜句。
南游上会稽,弱冠肆远步。
便当期汗漫,如鸟铩修羽。
入宫又独晚,谣诼遭众嫭。
坐令平生交,室冷毡不具。
君公墙东客,清鉴美无度。
风期山水意,千载见此遇。
定疑丹青仙,方我以痴顾。
岂繄才自疏,阅世真异趣。
伐柯理无远,要以一马喻。
古人本不死,方寸有佳处。
三年禹河曲,日见车马渡。
何知谢剥啄,黄土衣易污。
无人尚有子,独载城下路。
功名喧口实,簪组托肺腑。
请看瓶罂满,取踬病不去。
脱黏窥本初,须子遗所寓。
怵迫倦东西,林间尚宽裕。
我一生的命运就像天上的星星,虽然明亮却只能得到空洞的赞誉。学习经典时我感到羞愧,常常担心自己老了之后写不出好句子。年轻时南游到会稽,年少轻狂四处走动。应该像鸟儿一样展翅高飞,但我却被束缚着。独自进入宫廷,时光已晚,流言蜚语让人受尽冷遇。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平生交友不多,室内也冷清得没有几件家具。你这位公子,墙东的客人,你的清明与美好无法用言语形容。风景与山水的意趣,千载之后才能再见此景。怀疑那画中的仙人,或许我太痴迷而不自知。难道是才华本就疏远,阅历却真有不同的趣味?砍伐树木的道理并不遥远,正如一马能够喻示一切。古人本不死,心中自有美处。三年来禹河的曲水,日复一日地见到车马往来。哪里知道谢家的啄食,黄土衣服容易沾染污垢。无人有子,但我仍要独自走在城下的路上。名利喧嚣,实则簪笏托于心底。请看那瓶子盛满了酒,取醉却无法驱散病痛。脱去烦恼,窥视本初,必须依赖子孙留存的寓所。疲惫不堪东奔西跑,林间仍然显得宽裕。
晁补之(约1050-1120),字叔明,号止庵,北宋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此诗写于晁补之与王允中交往中,表达了对友人清明品德的赞美以及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名利和人生意义的追求与反思。
《赠王推官允中》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诗,晁补之通过自喻为天上的星星,表达了自己在世俗生活中受到的困扰与孤独。诗中前半部分通过对自身处境的描写,隐含着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表现出他对名利的淡薄与对内心世界的追求。在描写过程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入宫又独晚”暗示了他在仕途上的失意,而“君公墙东客”则展现了他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后半部分则引入了人生态度的思考,强调古人智慧的长存与对生活的理解。诗中“岂繄才自疏,阅世真异趣”一语,突显了诗人对自身才华的认知与对世事的深刻洞察。整首诗在流畅的韵律中,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层次。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对名利的淡薄,以及对人生的思考,重点在于内心的追求与对理想的执着。
诗中“我生譬天星”中的“天星”比喻什么?
诗人对“入宫又独晚”的感受是怎样的?
整首诗表达了对哪种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