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06: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06:37
非花非雾前时见,满眼娇春。
浅笑微颦。恨隔垂帘看未真。
殷勤借问家何处,不在红尘。
若是朝云。宜作今宵梦里人。
这不是花,也不是雾,之前见过,满眼都是娇艳的春色。
轻轻一笑,微微皱眉。恨不能隔着帘子看到她的真貌。
殷勤地问她家在哪里,却发现不在红尘之中。
如果她是朝霞中的云彩,倒不如做今夜梦中的人。
“红尘”一词常用于古诗词中,象征世俗生活与繁华喧嚣。在此诗中,作者借用“红尘”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渴望,同时也暗示了对尘世繁华的逃避。
晏几道(约 1030-1110年),字巨源,号容斋,北宋词人,以其词风清丽婉约而著称,深受后世推崇。他的词多描写爱情、自然和人生哲理,情感细腻而真实。
《采桑子》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经济繁荣,士人生活闲适,晏几道的词多反映这种生活状态。此诗表达了对爱情与美好生活的向往,情感真挚而细腻。
《采桑子》是一首典型的婉约词,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深厚的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首句“非花非雾前时见”即以朦胧的意象引入,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暗示了对所爱之人的思念与渴望。接下来的“满眼娇春”则以春天的美好景象衬托出内心的柔情,表现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所爱之人的倾慕。
词中“浅笑微颦”不仅描绘了女子的娇媚神态,也表现出一种矛盾的情感,既有欢喜又有忧愁。接着“恨隔垂帘看未真”突显了对于爱的渴望及无法相见的遗憾,情感愈加浓烈。最后两句“殷勤借问家何处,不在红尘”则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脱,若她是晨曦中的云彩,宁愿沉醉于梦中,体现了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对现实的逃避。
整首词情感细腻而真挚,意象生动,表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好与遗憾,令人感同身受。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对理想爱情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尘世繁华的超脱。
《采桑子》的作者是谁?
诗中“浅笑微颦”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中“红尘”指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