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6:57: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6:57:54
缺月不早出,长林踏青冥。
犬吠主人怒,愧此闾里情。
怪我夜不归,茜袂窥柴荆。
云间与地上,待我两友生。
惊鹊再三起,树端已微明。
白露净原野,始觉丘陵平。
暗蛩方夜绩,孤萤亦宵征。
归来闭户坐,寸田且默耕。
莫赴花月期,免为诗酒萦。
诗人如布谷,聒聒常自名。
缺月还没升起,苍翠的长林笼罩在青灰色的夜色中。
狗吠声让主人感到愤怒,心中愧怍这闾里的人情。
怨我夜晚不归,冉冉红裳窥视柴门荆棘。
在云间与地面之间,等候我的两位朋友。
惊起的喜鹊不断飞起,树梢上已微微发亮。
白露洗净了原野,才觉丘陵变得平坦。
在夜深时,暗中的蟋蟀开始夜间的歌唱,孤单的萤火虫也在夜晚游荡。
归来后关上门坐下,默默耕种那小块田地。
不要去赴花月的约会,免得被诗酒纠缠。
诗人如同布谷鸟,喧闹不已自我标榜。
缺月:指没有完整的月亮,即月亮刚开始缺角的阶段。
长林:长长的树林。
踏青:在春天外出游玩,踏青时节。
闾里:指乡村或居住地。
茜袂:指红色的衣裳。
柴荆:柴门的荆棘,意指家门。
云间:云与地面之间的空间。
幽蛩:指蟋蟀。
寸田:小块田地。
花月期:指春天花朵盛开和月亮明亮的约会。
布谷:布谷鸟,常用来形容喧闹的声音。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书法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苏轼早年受家庭熏陶,文采斐然,后因政治原因屡遭贬谪,但他在逆境中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和陶赴假江陵夜行郊行步月作》创作于苏轼被贬至黄州期间,他在此地结识了许多朋友,并常常吟咏作诗。诗中提到的“赴假江陵”是指前往江陵探望友人陶渊明的故乡,表达了对诗酒生活的向往与对人情的思考。
这首诗展现了苏轼在夜行中的观察与思考,透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宁静的乡村夜景。开头两句描写了缺月与青冥长林的境界,营造出一种朦胧而静谧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犬吠主人怒”表现出人情的复杂,流露出对乡里人情的愧疚,仿佛在反思自己与世俗的关系。
在后续的句子中,诗人展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与期待,暗示着他对友情的珍视。随着夜色的加深,白露的清新与丘陵的平坦都透露出一种恬静与安逸,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最后两句则是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反思,诗人希望远离花月的约会,回归到朴实的田园生活中,表达了对诗酒名利的淡泊态度。
整首诗在抒情中渗透着哲思,展现了苏轼作为文人的内心挣扎与归属感,体现了他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切思考。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行中的自然景象与人情关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友情的珍重,同时展现了对名利的超然态度,体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哲学。
诗中提到的“缺月”象征什么?
诗人在夜行中感到的情感是什么?
“犬吠主人怒”体现了什么?
《静夜思》与《和陶赴假江陵夜行郊行步月作》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