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戏咏馓子赠邻妪

《戏咏馓子赠邻妪》

时间: 2025-05-10 10:34:22

诗句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匾佳人缠臂金。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34:22

原文展示:

戏咏馓子赠邻妪
苏轼 〔宋代〕
纤手搓来玉色匀,
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
压匾佳人缠臂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手巧的妇人搓制馓子的情景,洁白如玉的面团被她揉捏得均匀光滑,放入碧油中煎炸,煎出金黄色的馓子,令人垂涎。夜里春眠,深知轻重,压在桌上的馓子似乎在向那位美丽的女子展示着春日的温暖。

注释:

  • 纤手:细腻的手,形容妇人手巧。
  • 玉色匀:形容面团光滑如玉,色泽均匀。
  • 碧油:指清亮的油,通常用来炸食物。
  • 嫩黄深:形容炸出的馓子色泽鲜艳,诱人。
  • 春睡:指春天的睡眠,象征着温暖和安逸。
  • 压匾:压在桌子上的馓子,暗喻美好的事物的诱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和书法均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生活情趣。苏轼的作品常常体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戏咏馓子赠邻妪》创作于苏轼晚年,时值他在杭州任职期间。诗中通过对邻居妇人做馓子的细致描写,表现了生活的简单美好,体现了苏轼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和对邻里和谐关系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面上描绘了一个简单的插曲,实则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苏轼以生动的语言刻画了妇人搓馓子的细腻过程,展现了她的手艺和生活的美好。诗中“玉色匀”和“嫩黄深”两句,形象地描绘了馓子的色泽与质感,使人仿佛能感受到那诱人的香气。

“夜来春睡知轻重”一句,表面上说的是对春天的感悟,实际上也透出一种淡淡的忧愁与思索。春天的夜晚,宁静而富有生机,令人不禁思考生命的轻重和存在的意义。整首诗以轻快的笔调描绘生活中的小事,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身边人的关怀,传递出一种平和、愉悦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纤手搓来玉色匀:细腻的手将面团搓成光滑的形状,如同玉石般洁白。
  2. 碧油煎出嫩黄深:将搓好的面团放入清亮的油中煎炸,炸出金黄色的馓子,色泽诱人。
  3. 夜来春睡知轻重:春天的夜晚,静谧而舒适,诗人体会到生活中轻重缓急的道理。
  4. 压匾佳人缠臂金:压在桌子上的馓子,仿佛向那位美丽的女子展示着生活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以“玉色”比喻面团的洁白光滑,增强视觉效果。
  • 拟人:将馓子描绘为有生命的物体,增强诗的趣味性。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增强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邻里人情的珍视,传达了一种和谐美好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苏轼对平凡生活的独特见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纤手:象征手艺和生活的细腻。
  • 玉色:代表纯净、美好。
  • 碧油:象征丰盈的生活。
  • 嫩黄:代表温暖和诱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描绘的主要情景是什么?

    • A. 离别
    • B. 做馓子
    • C. 赏花
  2. 诗中用什么比喻来形容面团的颜色?

    • A. 玉色
    • B. 银色
    • C. 红色
  3. “春睡知轻重”中的“春睡”指的是什么?

    • A. 睡觉的时间
    • B. 春天的氛围
    • C. 对生活的感悟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苏轼与白居易的作品常常描写生活琐事,二者在描绘生活细节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苏轼更注重生活的哲理和情感,而白居易则多关注社会民生和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踏莎行 踏莎行 有自东湖折得荷花一枝来者以小瓶贮置书室终日坐对爱而赋之 踏莎行 踏莎行 普应寺感旧 踏莎行 其七 十九部仄韵 踏莎行·乙酉立秋 踏莎行 感事 踏莎行 原调作灵寿杖 踏莎行 其二 忆妍华 踏莎行 旗亭千里,离绪一襟,触景怀人,凄然点笔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瓦字旁的字 善善恶恶 抬贴 丨字旁的字 鬼字旁的字 怕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横征暴敛 始末原由 息妇 固密 相禄 批砉导竨 包含蛙的成语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清谈高论 琴徽 斤字旁的字 方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