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9:18: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9:18:32
将筑南屋借功田家
先人敝庐寄西南,不归三纪今何堪。
卜营菟裘阅岁三,西成黍豆馀石甔。
借功田家并钁杴,农事未起来不嫌。
并遣浮客从丁男,芒鞋秃巾短后衫。
杵声登登骇闾阎,期我一月久不厌。
我方穷困人所谙,有求不答心自甘。
一言见许不妄谈,饮汝信厚心怀惭。
晨炊暮饷增醯盐,归时不碍田与蚕。
我准备在南方建一座房子,借助乡亲的力量,来帮助我的田地。
我的先辈的破庐寄居在西南,三十年未归,今时何其令人堪忧。
我占卜营地的时间已经过去三年,西方的黍豆和剩余的石甔也都成熟了。
我借用田地的工作,虽然还未开始农事也无所谓。
还把外乡的客人都派去给我帮忙,穿着粗糙的芒鞋和秃头巾,身穿短衫。
杵声登登撞击着闾阎,我期待你能久待一个月,不会感到厌倦。
我本身穷困潦倒,别人都很理解,虽然有求于人却从不强求。
一言既出,绝不轻易承诺,饮水之恩,心中常怀愧疚。
早上煮饭,晚上添盐,回家的时候不妨碍田地和蚕的生长。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兄苏轼共同被称为“苏门四学士”。苏辙以诗文见长,擅长描写田园生活,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悟。
此诗写于苏辙的晚年,反映了他对家乡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思考。诗中提到的“借功田家”体现了他对乡土的依恋,表现出对农耕生活的认同和向往。
这首诗透过苏辙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乡土文化的深切依恋与对人际关系的重视。诗中,苏辙以“将筑南屋”开篇,表达了他想要在南方定居的愿望,体现了对未来的规划与憧憬;而“先人敝庐寄西南”则引入了对先辈的追忆,彰显了传承与根基的重要性。
诗的中间部分,苏辙描绘了农村生活的细节,通过对农事的描写以及与乡亲的互助,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朴素情感与温暖;“杵声登登骇闾阎”一句则生动地捕捉了当时农村的日常景象,营造了一种和谐的乡土气息。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农村的生活场景,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不求奢华、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情感,体现了其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观。苏辙以简练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将对乡土的情感与对生活的思考巧妙结合,形成了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苏辙的诗歌主要表达了什么?
诗中“杵声登登”描绘了什么场景?
“晨炊暮饷”中“晨炊”指的是什么?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