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15: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15:04
杂花生竹间,竹荒花亦瘁。
移花通狂鞭,春到两皆遂。
墙东破茅屋,排去收遗址。
时来拾瓦砾,细细留花地。
这首诗描绘了杂花与竹子交错生长的景象,竹子荒废了,花儿也渐渐凋零。移植花朵时用上了狂野的鞭子,春天来临时,两者都得到了滋养。墙东边有一间破旧的茅屋,清理后留下了遗址。此时可以拾起瓦砾,细心地留下花朵的生长之地。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晦庵,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擅长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辙晚年,正值社会动荡之际。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自己对生活状态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希望。
苏辙的《葺居五首》展现了一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关系。诗的开头通过“杂花生竹间”展示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花与竹的共生象征着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然而,随着“竹荒花亦瘁”的描绘,诗人传达出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此时,他通过“移花通狂鞭”暗指对自然的干预与操控,似乎在警示人们应尊重自然的规律。
接下来,诗中提到“墙东破茅屋”,不仅描绘了一种破败的景象,也暗示着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更替。诗人通过“时来拾瓦砾”的描写,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即便在困境中也要细心去留存美好。
整首诗在情感上融合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苏辙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诗人用简单的语言传达出复杂的人生哲理,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惆怅与无奈,同时又不乏希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反映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传达出一种在困境中仍然保持希望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杂花生竹间”主要描绘了什么?
“时来拾瓦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诗中提到的“墙东破茅屋”有什么象征意义?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